QFII又来了!在停批一年多之后,“前度刘郎今又来”,近期国家外汇管理局已悄然批出3亿美元额度,标志着央行去年5月宣布的200亿美元新增额度开始正式启用。据权威人士透露,目前有近70家左右的境外机构提交了QFII资格申请,提交的额度申请已经超过了300亿美元。QFII排队等待进场抄底的现象再度出现。
与QFII高涨的投资热情相对应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目前A股市场气氛悲观,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中。自4200点开始的机构大规模减仓依然在继续,在反复杀跌之下,反弹行情多次夭折,上证指数屡破3300点,离6124点最高点,至今已跌去47%,投资者损失惨重。更令人奇怪的是,纵使上市公司不断推出靓丽的业绩报表也依然改变不了单边下跌的趋势。
而且这样的错位并非第一次。我们从屡次QFII大举入场的时机来分析,都会发现同一种征兆。最早QFII制度正式进入试点,宣布投资额度上限为40亿美元,是在2002年11月,上证指数徘徊在1400点左右,正处于熊市中期;接着第二次,QFII总额度获准增加60亿美元,是在2005年7月,上证指数下探至1000点,经过4年漫漫熊市跌至历史性大底;这以后,2006年牛市初起,DFII额度再增34亿美元;2007年5月,中美战略对话之际,宣布调高QFII总额度至300亿美元,10月份开始A股再次进入下降通道。到目前为止,已有52家海外机构获准进入中国证券市场,总投资额度达102.95亿美元。从时间坐标上来看,中国股市与QFII的不解之缘大都发生在A股暴跌之际,究竟是下跌的股市给了QFII机会,还是QFII利用了这样的机会呢?
问题可能还是出在对A股市场的价值判断上,在中国资本市场基本面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只有判断标准的不一致才会导致投资决策的迥然不同。应该说,A股市场此番大幅调整,有技术上修正的要求,也有股市内在规律在起作用;有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股市轮番下跌的影响,也有国内投资者对大小非解持、从紧货币政策、预期通胀压力难以缓解等问题的担忧,因而近期出现这种连绵不断的巨幅调整也就不足为怪。但现在的问题是,QFII们把成份股平均动态市盈率只有20倍的A股市场看成投资天堂,入市良机,争相蜂拥而来,而我们自己的机构投资者们却继续集体看空。据上海证交所Topview数据显示,截至4月11日的最近11个交易日中,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沪市中买入684亿元,卖出881亿元,合计净卖出197亿元,这就是说,在3500点下方,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抛售动作并没有停止。某位基金经理的说法颇有代表性,“现在很难找到真正的避风港,最好的办法就是持有现金。”
A股市场有没有必要陷入目前这种非理性的恐慌性杀跌之中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宏观层面来看,据昨天公布的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来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1491亿元,同比增长10.6%,这样的增长速度仍然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令人羡慕的。从微观层面来看,上市公司整体经营业绩依然保持良好,40家已公布季报的公司呈现环比增长态势,其中可比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53.05%。一批大蓝筹公司更是公布了业绩骄人的喜报。这些数据都有理由让人相信,A股市场的投资价值正在显现,继续杀跌无疑是一着错棋。
市场的底部究竟在哪里,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QFII现在的“抄底”与基金时下的“减仓”,孰对孰错,还是要由市场来检验。但是,我们的一些机构投资者在4000点、5000点时,还高举高打,大举建仓;而在3000多点时,却忧心仲仲,惶恐不安,这种反差,着实让人有点匪夷所思。归根到底,投资决策的本质是建立在价值评判标准是否准确基础之上的。
由此我们再反思一下,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如果让QFII再一次抄底成功,我们是不是只有闭上嘴不说话的份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