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时事国内
  • 6:时事海外
  • 7:专版
  • 8:时事天下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路演回放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视点
  • T4:艺术财经·视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海外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2008年(第十届)北京国际车展特刊
  • B6:2008年(第十届)北京国际车展特刊
  • B7:2008年(第十届)北京国际车展特刊
  • B8:2008年(第十届)北京国际车展特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环球财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D97:信息披露
  • D98:信息披露
  • D99:信息披露
  • D100:信息披露
  •  
      2008 年 4 月 18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8版:艺术财经·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8版:艺术财经·人物
    苏泰:
    上海可以成为全球艺术家的实验场
    萧搏: 探索绘画新可能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萧搏: 探索绘画新可能
    2008年04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孙国胜
      《 迎接》
      萧博
      ⊙孙国胜

      

      说到艺术家萧搏,不妨先来看一下他在2008年的新作品《迎接》。画面是用6幅电影画面般的形式来表现画面。画面给人的是一个事件而不是一张画的感觉。对于画面,艺术家用全然不同的方式来描述,而非仅仅遵循常规,表现形式恰好和历史上著名的绘画作品是相悖的。

      注重细节的表现性

      长期以来,大师们也同样为了如何在画面中适当安排各种元素以形成最佳构图而不断探索,同时也为如何选择一个相关的主题而绞尽脑汁,直到创作出满意的作品。相比之下,萧搏的创作只是依据任意的一连串事物所提供的元素而成。

      最初萧搏用的是照片,但后来发现电影片断更具有表现性。起初,一幅作品用几幅画布是和创意相关的。电影里每秒有24幅画面,因此,画布的数量便按照一秒24幅的倍数来区分,如8幅、6幅、12幅等等。第一个作品由24幅画构成,但随着创作时间的推移,萧搏觉得一个想法完全可以通过6幅或8幅画充分表现,《迎接》便是这其中的一个作品。

      在《欢迎》画面中是纯然的黑和白,全然没有色彩斑斓的感觉。在他这一个系列作品中,全都使用了黑白单色。视觉上,黑白是简洁明了的:色彩使读取画面的过程变得复杂。当萧搏运用色彩时,更多地关注于如何控制它。最明显的就是在运用丙烯作画时,需要快速处理画面因而不会有更多调整的机会。但两者都令人分心。所以在包括一些有色彩的近作中萧搏将色彩退居到极其次要的位置而使观者更加注重画面的细节。从这幅作品中我们也能感受到画面的笔触感和抽象的意味在减弱,表面上几乎看不出任何质感,笔触也更加微妙。

      不断寻找个性化的绘画语言

      事实上艺术家自己在这几年的创作中一直在尝试着不同的画法,这从他工作室里各种不同形式画法的作品中也能感觉到这点。萧搏是艺术学院出身,接受的是传统写实油画技法的训练,但同时他又希望可以解决绘画个人表现的问题,两者互为矛盾。萧搏说:“我并不想从形象性绘画中剥离出来,但我又对传统油画技法存有排斥心理。”

      正是这种不断探索和寻找适合自己绘画语言的过程,让人们从萧搏的早期作品中能够看到别人的影子,如严培明,如李松松,艺术家自己也非常坦诚的承认这点,这些艺术家至今也是他所尊敬和喜欢的艺术家。

      从目前的作品看,萧搏的创作所表现出来的对于理性思考的哲学表达,明显区别于前辈艺术家对于现实生活的嘻哈表达和解构。萧搏更加注重于对历史、对事件直观的感受,并使它以绘画的方式来呈现。读萧搏的作品,就好像使用多种画布形成的一个场景让人觉得任何事都可能发生,就好像读一本书,让人永远不知道下一页将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