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时事国内
  • 6:时事海外
  • 7:专版
  • 8:时事天下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路演回放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视点
  • T4:艺术财经·视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海外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2008年(第十届)北京国际车展特刊
  • B6:2008年(第十届)北京国际车展特刊
  • B7:2008年(第十届)北京国际车展特刊
  • B8:2008年(第十届)北京国际车展特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环球财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D97:信息披露
  • D98:信息披露
  • D99:信息披露
  • D100:信息披露
  •  
      2008 年 4 月 1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市场信心受阻于何处?
    信货紧缩将推动企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
    “房企税收新政”或存在隐患
    期待投机向投资蝶变
    换个角度看粮价上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信货紧缩将推动企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
    2008年04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曹建海
      在银行信贷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的体制条件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必然对我国产业和企业发展产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中小企业加快转型步伐;重化工业前景更加严峻;不少房地产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它们通过降价出售房屋以加快资金回笼……

      ⊙曹建海

      

      央行4月16日宣布,将从4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今年以来,央行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后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6%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创造了自1985年该项货币政策工具实施以来的最高。央行4月16日还发布公告于当日发行总量达1080亿元的央票。加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锁定的2115亿元,将收缩将近3200亿元的流动性。同一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虽然10.6%的GDP增速、8%的CPI涨幅比预想的要好,但离全年8%的经济增速、4.8%的CPI涨幅还有较大差距。可以说,继续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是今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必然选择之一。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曾经是货币政策工具中最有效的手段,其目的在于直接减少货币供给量,收缩商业银行信贷条件。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逐步弱化。尽管如此,在银行信贷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的体制条件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必然对我国产业和企业发展产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

      中小企业在我国多存在于制造业与服务业,是我国经济成长的中坚力量。与服务业相比,制造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更大。然后由于银行体制和企业信用建设等原因,我国银行信贷主要向大型企业倾斜,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很大,限制了其发展空间。尤其是,随着各地普遍开始实施土地新政、提高环保标准、降低出口退税比率、贯彻新劳动合同法,加上原材料涨价和欧美经济衰退导致的出口市场萎缩,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

      在这种情况下,信贷紧缩政策可谓是“雪上加霜”。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制造业将经历一个大面积亏损、企业破产倒闭和转型的调整时期。预计经过本轮经济结构调整,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制造业企业,将逐步由现在的单纯加工角色,走向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信用建设、突出核心能力、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公民角色。

      为避免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出现过大波折,中央政府应当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制订明确的产业政策,鼓励银行对制造业特别是对高科技制造业企业实施优先信贷政策,同时,实施产业救助信贷政策,避免中小制造业企业在新的环境下出现大范围破产;地方政府也应当出台各种措施,通过推进信用担保、信托计划、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等措施,帮助企业获得周转资金。

      重化工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信贷紧缩对该类产业和企业经营的影响很大。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2003年以来我国在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铜冶炼等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生产能力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剩现象,水泥、平板玻璃、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存在潜在的产能过剩问题。2005年底,国务院和发改委把治理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当作来年宏观调控工作的重点。2006年后,我国生产资料市场需求的扩张和产品价格的上升,似乎否定了重化工业过剩的判断。

      如果考虑到我国当前重化工业的市场扩张并非建立在消费增长的基础上,而与房地产投资及出口需求密切关联,以及高耗能、高污染对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巨大压力,则可以预见该类产业发展的严峻前景。只要政府适度调控房地产投资,限制低附加值工业品出口,并对重化工业发展的环境排放标准进行严格控制,则上述行业的严重产能过剩状况,必将充分显现。总体来看,今后银行投放在重化工业领域的信贷规模份额将逐步降低;在已投放的信贷中,用于扩大产能的贷款将受到严格限制,而用于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的,将逐步增加。

      房地产业是近年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今年一季度,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688亿元,增长32.3%,同比加快5.4个百分点。作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龙头,房地产投资的增长拉动了建筑业、建材工业(包括用钢材、水泥、玻璃等)、工程机械增长,间接带动了石油天然气、煤炭、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等采掘业和交通运输业增长。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土地拍卖,房地产企业对住房供给的垄断,导致房价的持续上涨,刺激了大量投机性购房,反过来又推动了房价的持续上涨,由此引发“房地产投资增加→房价上涨→房地产投资增加”的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毁誉参半的房地产企业,却是一个缺乏自有资金、严重依赖银行贷款的中间机构。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除极小比例的自有资金外,主要依赖开发贷款、建筑垫款、预售收入,其中预售收入中许多来自购房者的按揭贷款。因此,货币紧缩政策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不仅获得房地产开发贷款更加困难,而且作为借用源头的建筑企业贷款和消费者个人贷款也会受到直接影响。从房地产上市企业披露的财务数据来看,多数上市房企都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巨大风险。而大部分非上市的、主要依靠囤积土地获利的企业,则可能出现大面积的企业破产。鉴于过度依赖房地产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危害,上述情况的发生,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当然不是什么坏事。

      基于对企业生存的压力,信贷紧缩将加速房地产企业之间的土地转让和股权并购,以规避到期无法开发被政府收回的风险;绝大部分达到销售条件的房地产企业,必然通过降价出售以利回笼资金,这意味着大幅度降价时代即将来临;大量企业谋求在银行、上市之外获得资金,通过民间信贷市场高息短期拆借,或者推进房地产信托计划获取资金;而联手国际财团、加快引入境外资本,将是不少房地产开发企业求生的重要选择,这是需要警惕的。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