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金融·证券
  • 7:时事
  • 8:金融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公司调查
  • A4:产业·公司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周刊7
  • C8:基金周刊8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营销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周刊15
  • C16:基金周刊16
  •  
      2008 年 4 月 2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6版:基金·投资基金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6版:基金·投资基金
    债基表现稳定
    投“基”让我学会理财
    什么是专户理财?
    封基全线下跌
    选基金莫入净值认识误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投“基”让我学会理财
    2008年04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冒卫东
      张大伟 制图
      ⊙冒卫东

      

      我是个会花钱的主儿:刚工作那会,孤家寡人,爸妈都有自己的收入根本不用我操心。所以,赶时髦追潮流,电脑数码相机都配上了,衣服是名牌的,手机也总是买好的,用一段时间见到出新款了就淘汰。一月下来,工资肯定都挥霍光,甚至会入不敷出,只能找朋友借或向爸妈求救。

      工作一年左右开始恋爱,恋爱是浪漫的,但浪漫不是免费的。玫瑰花电影吃饭逛街购物旅游等等,都要钱来铺就。 所以,直到 2003 年结婚,我的财产数一直是零,如果不是爸妈的“接济”,那这个数字肯定会是负数。唉,往事不堪回首,真可以用一句财富名言来形容——“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等到结婚后,我才开始想钱的事儿:我和妻子一月的工资加起来有三千左右。除了日常开销,还有一千多的节余。如何支配这钱呢?我和妻子经过慎重研究后决定:存银行。虽然数目不大,但滴水能成河,积沙可成塔,假以时日,积少成多,就是一笔大数目了。

      当时,我们小两口认为这真是个好主意。银行的存款数时刻提醒着我们要节约,所以,我们居家过日子,能省的就省,浪漫也省去了许多,不再铺张浪费,爸妈看着都很高兴。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光节流不行,还得开源。我呢,利用业余时间做家教写稿子,一月竟然常常可以挣到超过工资的钱,妻子也不示弱,不声不响地竟然在镇上开了个精品店,打点得有声有色,效益很是不错。

      我们欣喜地发现,银行存款单上的钱多了起来。可我们有时也会心生疑惑:银行利息不高,物价上涨厉害,钱放银行,滴水何时才能成河呢?而这种盯着存款数的守财奴式生活,真就是所谓的理财吗?

      存钱路漫漫,转眼2007 年。逐渐地,生活中网络里及至任何时刻,炙手可热耳熟能详的都是股票和基金。看多了也见多了,我和妻子都心动了,都觉得理财不再是开源节流这么简单,而是要搞投资,在选择股票和基金上,我们一致认定基金好。然而讨论下来,我和妻子的意见却出现了分歧,妻子决定只养股票类的“基”;我说要合理配置各类基金。俩人都是理由种种,却说服不了对方。最终,我们决定各携 5 万,各自为战。

      说实话,当时我们都不敢全部投入,小心行得万年船。当时,妻子单位有位老基民,经验充足,妻子基本是跟着他买,省心省力,特别轻松。我比较慎重,上网仔细学习研究对比,最终选择了东吴基金公司, 5 万买了 4 种基金:东吴嘉禾和东吴动力各一万五,还买了两种债券基金,我告诉妻子是“组合投资,分散风险”。

      开始的几个月,我的基金涨得有多有少,成绩远不如妻子。直到 2007 年 5 月 30 日,让很多股民痛心疾首的一天。经历黑色 5·30,妻子损失惨重,一下落到了我的后面。 妻子很懊恼,这时才明白什么叫“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于是,我们夫妻开始一起学习基金知识,合理配置使用我们的资金。这种方法真奏效,特别是2008年到现在,尽管股市高位震荡,我们的损失却不是很惨重,对长期持有我们是夫妻同心,很有信心。

      现在,我和妻子每月还是拿出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存银行,我们的基金组合也设计得更科学。我们还从长远出发,为我们的儿子做了两份基金定投。当然,生活更是需要惊喜的,我和妻子每月还拿出 200 块钱来买彩票,虽然到现在最多才中过 1000 ,但我们的生活,却因此每天都充满希望充满惊喜。

      过着投“基”生活,我们感觉自己——“钱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