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金融·证券
  • 7:时事
  • 8:金融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公司调查
  • A4:产业·公司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周刊7
  • C8:基金周刊8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营销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周刊15
  • C16:基金周刊16
  •  
      2008 年 4 月 2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4版:股民学校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4版:股民学校
    新股投资 既要“不离不弃”又要保持距离
    股民学校活动预告
    利用低风险基金控制组合风险
    如何理解“破发”与“破净”
    初识Alpha策略
    期现同跌期约暴泻 做空动能依然明显
    该借鉴QFII哪些投资品格
    “打新”能否成为投资避风港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
    如何影响经济和股市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该借鉴QFII哪些投资品格
    2008年04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吴青芸
      该借鉴QFII

      哪些投资品格

      ⊙吴青芸

      

      指数腰斩,CPI高涨,券商抓紧短差卖出,基金声称“还是现金最好”,QFII却眼巴巴排着队等待那增加的200亿美元入场额度,市场何以变得如此扑朔迷离?

      根据相关统计,截至目前为止,已经获批的QFII机构已累计汇入资金9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800亿),扣除汇出的12亿美元,目前QFII在境内持有的股票市值超过了2700亿元人民币。QFII入场也并不是一路“鲜花盛开”,2003年7月9日,瑞银发出QFII第一单的指令,当时大盘在1512点。此后在大盘暴跌500多点直到2005年6月6日998点构筑历史大底的过程中,QFII一直在持续入市。截止到2005年10月底,QFII累计汇入人民币315亿元(约38亿美元)。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总投资98亿美元最终增值成近400亿美元,同期大盘从1500多点上涨到今天的3000多点。现在QFII还在排队入场,而国内投资者却在争相减仓,这确实是件令人深思的事情。

      另外,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8.0%,涨幅比上年同期高5.3个百分点;3月份同比上涨8.3%。而企业债券的收益率还不到8%,国债就更低了,银行存款经过数次加息后, 即使按5年期的存款利率计算,也抵挡不住CPI对资产的剥蚀。那么在目前的市场上该如何投资,QFII究竟又是怎么熬过上一波熊市的呢?从他们的持仓特点或许可以获得一些启发。

      从2005年4月大盘持续暴跌迎接历史大底前QFII的建仓策略看,资源和成长性是QFII躲过风雨的法宝。而从目前CPI高企的背景来看,资源和成长性也应当是我们长线建仓持仓的策略方向。

      从2002年-2006年煤炭等上游资源性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与其利润增长情况的关联度来看,其相关系数达到了0.82。换言之,只要商品是市场化定价(比如煤炭)而没有行政上的价格管制(比如石油),那么买入资源类股票就等于可以坐享资源价格的牛市成果。在宏观经济增速可能下降的背景下能够轻松通过产品涨价来化解成本压力的企业一般能保持业绩增长性,比如一些食品饮料的龙头企业就已经进入提价周期,再比如有能力提高租金水平的一些公司。同时,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能通过先进装备和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或者降低管理费用的公司,对于有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公司而言,上市公司高管更有动力实施此类压缩成本费用的做法。此外即便行业出现拐点端倪,但公司有足够现金流,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市场份额的公司也能保持成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