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信息披露
  • A5:金融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中国融资
  • B8:财经人物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产权信息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D97:信息披露
  • D98:信息披露
  • D99:信息披露
  • D100:信息披露
  • D101:信息披露
  • D102:信息披露
  • D103:信息披露
  • D104:信息披露
  • D105:信息披露
  • D106:信息披露
  • D107:信息披露
  • D108:信息披露
  • D109:信息披露
  • D110:信息披露
  • D111:信息披露
  • D112:信息披露
  • D113:信息披露
  • D114:信息披露
  • D115:信息披露
  • D116:信息披露
  • D117:信息披露
  • D118:信息披露
  • D119:信息披露
  • D120:信息披露
  • D121:信息披露
  • D122:信息披露
  • D123:信息披露
  • D124:信息披露
  • D125:信息披露
  • D126:信息披露
  • D127:信息披露
  • D128:信息披露
  • D129:信息披露
  • D130:信息披露
  • D131:信息披露
  • D132:信息披露
  • D133:信息披露
  • D134:信息披露
  • D135:信息披露
  • D136:信息披露
  • D137:信息披露
  • D138:信息披露
  • D139:信息披露
  • D140:信息披露
  •  
      2008 年 4 月 22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6版:机构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6版:机构视点
    “防止暴涨暴跌”还需各方共同努力
    推进上市公司重组属实质性利好
    证监会出台新规限制大小非解禁
    业绩增速回落、分化趋势显著
    券商研究机构对重点上市公司激进预测追踪(统计日:4月14日至4月18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防止暴涨暴跌”还需各方共同努力
    2008年04月2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利好累积效应会逐步显现

      ⊙银河证券

      

      一季度宏观经济表现好于预期,我国宏观经济出现拐点的可能性不大,经济增长短期有考验、长期没问;上市公司业绩表现或会好于预期。占市场总市值90%的公司已经披露了2007年年报,净利润同比增长49%,若剔除中国石油的影响,上市公司2007年业绩高增长是没有疑问的。季报方面,目前还看不到整体业绩增长情况,但是占两市总利润40%的金融行业一季度净利润增幅将高达50%,占市场总利润50%的工业企业利润增幅将在20%左右,即使考虑投资收益大幅下滑等不利因素,上市公司业绩仍然会有不错表现。

      除了基本面向好外,影响市场的其它负面因素也在逐渐消退。外围市场不断回暖,道指创下三个月新高,港股在过去一个月中的表现更引人瞩目,恒生指数上涨了15%,国企指数大幅攀升17%,A-H价差不断缩小。此外,首批披露季报的偏股型基金出现大幅减仓举动,股票仓位平均降幅超过7个百分点,继续减仓空间有限。加上基金分红将在4月底结束,基金抛售带给市场的压力会明显减缓。而限售股解禁规模也会较前期明显减轻。

      不过指数连续创出新低对投资者信心打击巨大,信心重建需要一定时间,这也是最近市场对各种利好消息置之不理的原因。随着影响市场的诸多因素不断向积极方向发展,利好的累积效应会出现,反弹行情可能会随时出现。

      

      股市稳健发展需各方努力

      ⊙方正证券

      

      A股市场经过持续下跌,目前300指数动态市盈率已经回落到20倍之下,市场整体估值水平趋于合理,初步具备了止跌企稳的条件。考虑到《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对限售股解禁压力并未能形成实质性影响,《意见》出台有望成为短期市场止跌回升的契机,但难以对市场趋势形成根本性的扭转。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投资者信心恢复、市场中期趋势扭转也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我们希望此次《意见》颁布是政策救市组合拳的一个前奏,而非一个简单的救市措施。如果接下来降低印花税等政策利好预期也能相继推出,则对于大盘中期底部构筑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期政策面对于股市的扶持力度开始持续升温,不过美中不足的是政策性利好,例如新基金发行、QFII额度审批恢复等,依然集中在证监会这一层面。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持续下滑,上证指数从去年10月以来跌幅接近五成,投资者信心严重丧失,“防止股市暴涨暴跌”的有效实施还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共同努力。短期看,投资者对反弹空间不宜预期过高,现阶段仍应将风险控制放在首位。

      围绕“受益通胀”制定策略

      ⊙天相投顾

      

      在美国经济没有明显好转背景下,道·指对于利空消息的免疫能力却越来越强,国际市场回暖会对A股止跌企稳产生积极影响。当负面因素反应过度,积极因素逐步累积,市场拐点就会悄然而至;20日晚间证监会突然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对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针对近期股市的持续下跌,这是政府监管层面给出的最积极的正面回应,可以理解为股市的利好措施。由于股市深幅下跌已严重影响了投资者信心,该意见的出台对于股市短期稳定会起到一定作用,但能否对市场趋势起到根本性影响还有待观察。希望政府有关部门抓住时机给出更多的制度性建设,股市才可能走向稳定、健康轨道。

      在近期投资品种选择上,我们仍然建议围绕“受益通胀”制定相应的策略。相比较而言,以下三类个股具备较好的抗击通胀的能力:具备在利润再分配过程中受益的可能,一是资源及相关服务类,主要是农业、煤炭、有色金属(非冶炼加工类)等纯资源性行业;二是替代性能源行业,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三是消费服务业,如酒店旅游等。

      本周盈利预测方面,上调中煤能源、亨通光电、中储股份、建设银行、山推股份、金龙汽车、海利得、金牛能源和盐湖钾肥9家公司的盈利预测。下调东华合创、生意宝、东源电器、上海机电、韶能股份、威孚高科、华联综超和招商地产8家公司的盈利预测。

      

      中期风险得到阶段性释放

      ⊙国盛证券

      

      上周沪深两市周跌幅刷新了A股市场单周下挫幅度的历史记录,由于空方能量释放已较为充分,大盘再度向下又面临3000点的整数关口支撑位,我们预计短期大盘在惯性震荡下探后将会产生反弹。

      基本面上,在目前的市场格局下,任何紧缩性政策出台都将对市场信心造成进一步的伤害。我们认为,唯有出台实质性的利好举措才能缓解市场的恐惧心理,才能扭转大盘持续低迷的运行格局,周日晚间出台的进一步规范大小非解禁办法有利于稳定市场信心。

      市场面上,近期无量加速下跌属于非理性行为,随着各类个股的过度下跌,市场中期风险已得到阶段性释放,这就为在3300点至3000点区域成功构筑阶段性中期大底创造了坚实基础。目前很多机构在耐心等待政策面出现重大转机,以期阶段性政策底与阶段性市场底形成强烈共振,从而形成阶段性自救行情。

      市场资金供应逐步增加,短期大盘有望止跌回升。首先,证监会再批股票型新基金,其次,专户资金本周起开始入市。而从市场供应压力看,4-6月份是压力相对较小的一个时期。目前新股发行趋缓,战略配售限售股解禁高潮过去,大小非解禁规模进入今年最小的一个时期,而再融资目前对市场的压力更多表现为心理层面,现实压力并不大。可见随着市场资金供应逐步增加,市场供求关系得到改善,大盘有望止跌回升。

      

      非理性萧条也是难得机会

      ⊙中投证券

      

      虽然今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符合市场预期,3月份的经济情况较2月份也有所好转,但投资者信心并没有因此恢复,上证指数再次创出新低。我们认为投资者目前处于恐慌状态中,市场屡创新低是非理性的表现。对于“非理性繁荣”投资者应当警惕,但“非理性萧条”也是难得的机会。

      有效市场最重要的是具备自我纠正机制,能够保持估值体系的稳定。而最近一段时间A股市场的大幅波动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反应了市场的不成熟和不完善,也反应了我国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还有许多制度安排方面的漏洞和缺陷,需要政府部门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弥补。中国证监会20日晚间发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持有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股东预计未来一个月内公开出售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数量超过该公司股份总数1%的,应当通过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转让所持股份。该意见弥补了我国在处理大小非解禁问题上的制度缺陷,这对于目前的市场可以说是重大利好。

      

      外围转暖解禁新规促反弹

      ⊙安信证券

      

      CPI及PPI的“双高”格局是当前宏观经济的典型特征。毫无疑问,针对信贷的严格数量化控制及加速本币升值可以抑制通胀,但信贷放松时间延后,将继续对A股市场估值中枢构成压力。

      上周亮点来自于国际市场持续回暖,除了估值仍非常便宜外,英特尔、谷歌、花旗等一季报均明显好于预期,促使投资者对信贷危机接近尾声充满信心,道·琼斯工业指数也因此创出近2个月来的新高。国际因素对A股负面影响正处于不断减弱过程中,外部市场整体转暖会促使A股中相关的金融板块及A-H板块短期走势相对强于其它板块。

      周日《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出台,对解禁股的减持方式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对实行过程中遇到的特殊情况做出详细补充,这将降低投资者对“大小非”减持压力的担忧。同时伴随欧美等国际市场的上涨及上证综指累计跌幅超过50%, 预计A股市场将出现显著反弹。投资策略立足于市场反弹,选择低估值、业绩增长有保障的行业。我们首选的配置行业是保险、银行,其次是业绩可能超预期的周期性行业。

      利好刺激有效回暖需时日

      ⊙广发证券

      

      一季度主要宏观经济数据不能支撑股市有效回暖:1、虽然CPI有所回落而出口在预期之中反弹,但季调后的CPI处于上行趋势,出口增速处于下行趋势;2、PPI大幅上行不断加大了通胀向非食品领域蔓延的风险,也压缩了工业企业整体毛利率;3、顺差、信贷与货币增速明显回落,导致股市重估动力减弱。

      我们认为在结构性物价上涨不会失控而出口不会恶化情况下,二季度市场存在反弹的可能性。但是简单与2005年进行比较,目前缺乏支撑股市有效回暖的宏观基础。未来的关键仍然依赖于通胀的软着陆,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调控政策的放开,而政策的灵活性也使得后市可能不同于1994 年的昙花一现。

      《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对市场构成救市举措:1、新规定将减轻大小非减持对二级市场的资金面压力,缓和资金供求失衡局面;2、新规定缓解了对集中竞价交易系统价格形成机制的冲击,使市场紊乱的估值体系有所修正;3、管理层的积极举措也将对投资者信心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有利于市场预期平稳。因此,我们认为在这一指导意见刺激下,短期市场有望反弹。但基于宏观面压力,有效回暖尚需时日。

      

      政策支持下反弹曙光初现

      ⊙招商证券

      

      价格上涨预期继续加强和银行加快回收信贷传闻导致上证指数上周暴跌11.4%,交易活跃度有所上升可能意味着散户斩仓行为增加,中石油破发A-H差价缩至33%、2009年PE低于15倍,3000点大关比多数人预期的来得快。

      3月份CPI8.3%超过之前我们强调的8%警戒线,而食品价格上涨因素短期内难以缓解;居住价格上升6.6%是新的上涨动力;PPI等持续快速上升显示结构性价格上涨进入扩散与加速阶段。我们担忧居民价格上涨预期将出现拐点:当其发现投资无法战胜价格上涨时,将选择加大消费力度,而若粮价上升预期形成可能诱发农民囤粮和居民抢购行为。

      从通胀——粮价——油价——中国需求——货币这一倒推链条来看,控制物价仍需从控制国内货币入手,这或许需要严厉甚至是过度的紧缩手段才能扭转过去数年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所累计的失衡,那么之前因此受益的中国制造业在紧缩阶段可能遭受报复性打击。

      管理层正因市场持续下跌而形成对“维护稳定”的一致意见。李荣融表示“要为股市健康发展做贡献”,3000点关口的接近也有望使得调整印花税等政策得以兑现。周末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将缓解解禁股减持导致市场价格形成扭曲问题。

      综合而言,虽然日益加大的结构性价格上涨压力使中长期经济调整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大宗交易也无法根本上解决大小非解禁压力,A股市场在深幅调整消化估值压力、外围股市企稳中大幅补跌之后,政策利好支持下的反弹已然曙光初现。

      

      总体上处于弱势周期尾声

      ⊙上海证券

      

      一季度经济数据好于市场预期,宏观调控对股市的压力已经得到充分体现,而股市对紧缩政策的过度悲观会得到逐步纠正。

      《上市公司限售解禁股转让指导意见》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具体操作层面还有不断完善与细化空间。另外,宏观经济层面通胀预期对企业盈利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指导意见》目前只是一项基础性制度建设工作,还不具备推动市场立即走出反转行情的条件。但是从政策信号层面看,《指导意见》作为一项“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的“利好”,将有效抑制市场恐慌情绪的蔓延,至少还原市场符合宏观经济理性预期的相对稳定趋势,有利于未来阶段性“政策底”与“市场底”同步形成。

      我们认为,目前市场总体上依然处于弱势周期尾声,即经过半年来的深幅调整后,下跌空间已较为有限。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短期迅速走出低迷可能性不大,本周核心波动区域将位于3000点至3500点。本周行业配置重点:农业、百货零售、医药行业。

      

      市场制度性建设远未完成

      ⊙国泰君安

      

      当前中国最大的问题是防止显著的物价上涨,还是提防经济运行质量出现严重下降?实际上,中国不怕通货膨胀,而是怕通货紧缩。并且在目前金砖四国中,中国的物价上涨问题相对更温和,政府也有很多手段去调控。最重要的是,中国人民的忍受力很强,爱国心也很大。

      现在政府把提防物价上涨作为首要任务,央行也通过一切非常严厉的紧缩手段试图来遏制物价。但中国的市场经济是有中国特色的,单纯依赖西方货币政策作用或许不大,甚至有反力。不仅解决不了中国深层次的结构性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问题,并且还会使得资源配置效率出现更大问题,因此,目前的股票市场走势可能是对货币政策未来效果的预期反应。另一方面,股票市场的制度性建设远未完成。认为股改完成后市场会稳定发展,市场规模越大市场就越稳定,基金规模越大市场也越稳定的想法是一厢情愿的。投资者当然要自己承担损益,但是最近一年股票市场先暴涨后暴跌难道没有规则引导和制度建设方面滞后的原因?

      暴跌中包含的市场预期值得投资者、研究人员、上市公司、宏观调控机构、市场监管机构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