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时事国内
  • 6:时事海外
  • 7:专版
  • 8:时事天下
  • A1:市场
  • A2:基金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货币债券
  • A6:期货
  • A8:专栏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股民学校/高手博客
  • C8:地产投资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环球财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2008 年 4 月 2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理性看待当前消费物价指数上涨
    只有平衡供求关系
    才能治疗市场病态
    股权投资:有利银行业跨跃式发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只有平衡供求关系才能治疗市场病态
    2008年04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亚夫
      ⊙亚夫

      

      股指持续下泻、股价一齐暴跌、市场信心溃散、估值体系塌陷、非理性抛售不止,这些词语现在已成为不少市场分析人士的口头语。股市真是这个样子吗?如果是,那么这无疑是一个不正常的病态市场。而股市是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如果任由其自由坠落到金融市场紊乱、资金无理性溃逃的地步,那么它对整个经济社会的伤害,将是难以预料的。

      问题是,在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后面,到底出了什么状况?说起来似乎原因很复杂、理由也很多,但如果我们透过嘈杂的声音和令人困惑的市场走势,从供求关系看,其实原因很简单,这就是供求结构出了纰漏、供求关系出现了急剧失衡。市场弄成这个样子,现在只有从平衡供求入手,才能从根子上解决类似银行“挤兑”的资金逃散问题。

      还是来看一组数据和资讯,综合中登公司等相关机构信息,3月末A股账户空仓户为59.21%,而基金一季度持仓则下降至74.67%,接近持仓下沿。尽管这段时间仍有新基金发行,但募集资金情况与去年根本无法相比。而在近日股指下探中,包括基金在内的部分机构仍是主要做空动力。另外,社保基金之类的大机构操作情况也不明朗。再看居民储蓄总量,目前有18.75万亿元,企业储蓄是14.34万亿元。这是资金方面的情况。

      筹码方面,也就是股票供给方面。除了今年约有超过1万亿元的大小非减持,这种洪水般的冲击不幸没有得到充分预估和提前有效的防治外,这两年尤其是去年有相当数量的超大型蓝筹股以一、二级市场悬殊的市盈率上市,也导致了目前持有这些股票的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持续抛售。另外,在目前市况下,仍有一些公司还在按照过去一、二级市场巨大价差的方式募资上市,也成为一股不合理的供给力量。

      在这样的供求结构下,市场能做什么选择呢?只有出逃。而做这样的选择,并不是估值问题(估值在相当程度上已是一个被过度操弄的伪命题)也不是资金问题,在通涨压力加大、储蓄实际收益是负值的情况下,在没有更适当的投资品来替代股票投资以抵抗通涨压力的情况下,现在居然有六成投资人空仓,而且以价值投资为创设原则的机构投资者,居然也在经济仍保持10%以上增长的情况下,还要减持上市公司股票。这说明什么呢?除了供求关系出现突发性失衡外,没其他理由能够解释这种现象了。

      现在,市场出现了超过50%以上的非正常震荡,这对整个经济以及所有市场参与者来说,都是有害的。这也说明供求关系这个直接影响价格波动的基本经济原理,在我们的市场中没有得到应有尊重,因而也受到了规律的制裁。这既是非常遗憾的,也是十分奇怪的。为什么呢?为什么在股改当初没有考虑这些问题,甚至在去年大蓝筹接二连三登场时,没有考虑相关预案?尤其对那些享有充分研究资讯、讲究价值投资的公募基金来说,难道没有一点预警?这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对其基金投资人也是无法交代的。

      一个市场要保持平稳,保障其供求平衡是最基本的条件。商品市场是如此,资本市场也不例外。可惜的是,目前沪深股市的供求结构太不成比例了,供求关系失衡太严重了。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还侈谈什么信心、估值、投资呢?正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沪深股市的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全部解决的。而不管用什么方法解决,都要有一个平稳的市场条件,这就要保持供求的基本平衡。

      在目前市场已呈病态的情况下,唯有从平衡供求入手,才能恢复投资者信心,才能找回市场的价值尺度,才能使市场稳定下来,回到正常的运行轨道。具体来说,只有对包括新股发行、公司再融资、大小非减持等在内的各种股票供给加以数量控制,才能稳定市场预期,为市场的健康发展创造好的氛围。

      而现在虽然执行的是从紧货币政策,但市场其实并不缺钱,游荡在外面的六成空仓者,就是一股力量。更不用说,在通胀趋势下,只要市场是安全的、回报是合理的,居民与企业的巨额储蓄资金,在实际负利率的情况下,在找不到其他出路的时候,终究有一部分是要进场的。而只有让投资者有合理回报,股市才有吸引力,才能做大做强,才能为中国经济的资本化,发挥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