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信息披露
  • 7:时事国内
  • 8:时事天下
  • 9:时事海外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环球财讯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产业调查
  • B8:财经人物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2008 年 4 月 2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8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8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面对全球经济失衡调整:美国会怎么做
    高端房价异动有因
    境外资金加速流入
    美联储频繁注资流动性问题卷土重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美联储频繁注资流动性问题卷土重来
    2008年04月2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 敏
      ⊙王 敏

      

      眼下,在地球的一端,流动性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央行,但在地球的另一端,流动性问题同样正不断地困扰着美联储。不同的是,中国央行在为流动性过剩而发愁,而美联储却在为流动性不足而担忧。

      

      伯南克:魔鬼的选择

      自2007年9 月美联储首次降息至今,为应对次贷危机,美联储在6个月内已连续6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也由5.25%降至2.25%。此外,为缓解次贷危机引发的流动性不足压力,美联储单独或联合其他西方主要国家央行共同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数千亿美元资金。

      但是,这些救市举动并没有挽回市场投资者多少信心,一个个坏消息仍不断传来,给国际金融市场和投资者带来一次次打击。

      鉴于目前美国的“次贷危机”似乎仍深不见底,而部分宏观经济数据也反映出美国经济前景令人担忧,市场预期美国经济仍将持续下滑,有可能会导致部分私人资本撤离美国。

      从2007年下半年“次贷危机”刚刚开始时,作为一个以研究经济大萧条而著称的经济学家伯南克,就面临了“魔鬼的选择”:要么是选择降低利率,但却要冒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的风险;要么是选择“袖手旁观”,秉持学院派的道德操守,让市场来惩罚那些冒险者。但这样的话,美国房地产市场危机将可能会蔓延到整个实体经济中,导致失业率上升,甚至会引致经济衰退。

      伯南克一直很相信“理性预期”,如果要让货币政策起作用,市场与美联储都必须十分清楚彼此的目标与方向。也就是说,投资者们必须观察美联储的政策动向,美联储同样也必须摸清投资者的脉搏。

      然而,市场与美联储在现实中的一次次博弈结果是,伯南克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向华尔街的资本势力低头。最近,为了救助贝尔斯登,美联储打破了以往秉承“中立、保守”的传统,介入到以前美联储不会做的一些事情中去,出面为单一的非商业银行机构提供融资。

      可是,金融市场似乎并不领情。美联储采取的一系列降息和注资措施并未起到多大作用,信贷市场的信心并未真正得到好转,而伯南克却引来了一片不满之声。

      

      美联储是否成了华尔街的奴隶

      经济学家们指责伯南克“太软弱”了,任由华尔街摆布。连《华尔街日报》也认为,以伯南克为首的美联储已成为市场的奴隶,“条件反射”般地向华尔街“低眉顺眼”。在国外,美联储的一系列政策同样也迎来了一片不满之声。美联储的大幅度降息和美元持续贬值趋势,对欧元区和日本出口产生了全局性的不利影响,使欧元区经济和日本经济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下行风险。

      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美元贬值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扭转,导致国际市场中石油、黄金及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飙升。同时,美元利率与汇率持续降低,迫使其他国家先后跟进降息,导致全球有可能会再次爆发流动性泛滥及增大通货膨胀压力。从目前来看,通货膨胀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大隐患。

      英国《金融时报》甚至在标题中就直接批评说,“损人不利己的美联储”。 英国《观察家报》也称,心术不正的华尔街正威胁着世界经济。这场金融危机不仅仅是美国的危机,也是全球型的危急。

      目前,最重要的是,美国的政治家需要停止将导致美国的经济问题归咎于外国,他们需要“找出真正的原因”,这才是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希望所在。

      

      美联储陷入伯南克式流动性陷阱

      次贷危机发展到现在,也许美联储忽视了这一点:目前美国金融市场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是流动性不足,而是市场的恐惧心理问题。这体现为对华尔街的恐惧,恐惧银行体系不再创造信用。因此,即便美联储采取向信贷市场注入流动性和降息的政策措施都无法救助处于信心危机之中的美国经济。

      当目前市场存在如此强烈的预期,且投资信心异常脆弱的大背景下,美联储及其他主要国家央行的任何注资行动都会陷入到流动性陷阱中,只不过如今陷入的不再是凯恩斯所描述的利率极低条件下的流动性陷阱,而是伯南克式的流动性陷阱。在市场恐惧气氛弥漫的背景下,银行体系开始囤积流动性,信贷资产已无法进行正常交易,导致票据市场票据发行受阻,市场运转失灵。这些市场特征恰恰是经济萧条出现的前兆。

      正因为如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警告,信贷危机日益加剧,仅凭降息等政策手段已不足以让我们摆脱当前陷入的混乱局面。诺奖得主斯蒂格利茨也表示,美国经济正面临了近8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美联储的降息举措也无助于解决目前的美国经济问题。对伯南克的遭遇,美联储前主席沃克尔也深表同情。沃克尔说,现在美国政府更应该承担起重振金融市场信心的重任,而不是把这个“烫手山芋”丢给美联储。

      

      美国政府应当做点什么

      伯南克也要明白,伯南克和他领导的美联储似乎难以挽救今天的次贷危机。一旦银行体系不愿创造信用,就意味着美联储的救市政策将难以发挥作用。也许,降息可以缓解次级按揭贷款借款人的还款压力,但要恢复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投资者信心,还需增加信用创造,但关键还是要看美国政府。市场似乎不愿看到美国的工人们加班加点印制美钞,这只会给其他国家的经济以及政策制定者们制造麻烦。试图利用通货膨胀来转嫁自身的危机,只会让美国政府和美元一样在世人面前失去信用。所以,当前美国政府必须担负起其作为世界经济政治大国的责任。

      美国的“次贷危机”同样向我们发出了警告,随着全球金融逐步趋于国际化、自由化和网络化,银行业务的表外化及金融的混业经营,这些因素都在给今天的国际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金融监管的理念和技术、金融监管的资源配置、国际货币合作机制等,都需要适应时代和形势发展及时予以改进。同时,我们还需要重新检讨和变革目前的中央银行和存款保险的救助机制。另外,加强对金融创新、风险管理及监管信用评级机构等中介结构的监管已迫在眉睫。

      由此,也预示了我们需要变革当今的银行体系,这样才能重塑投资者信心。

      (作者单位:广东银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