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专版
  • 6:公司巡礼
  • 7:公司巡礼
  • 8:广告
  • 9:时事国内
  • 10:时事海外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环球财讯
  • A1:市场
  • A2:基金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货币债券
  • A6: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2008 年 4 月 25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5版:货币债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5版:货币债券
    中期票据火热上市
    本周净回笼1600亿元
    美元反弹 人民币顺势下跌
    SHIBOR是超级衍生金融工具吗?
    交易机制与投资心情
    欧元上行脚步放缓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交易机制与投资心情
    2008年04月2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海天
      ⊙海天

      

      周四债券市场关心的事情可能不在于本市场,而是国内股票市场的暴涨。A股指数以9.3%的巨大涨幅宣泄着长达半年的压抑情感,与周四西方股市普遍的疲软走势大相径庭。

      在前期股市绵绵阴跌途中,投资者的心情随着股指的下滑愈来愈差。下跌过程中一次次进入“抄底”的资金一次次被市场吞没,失望乃至绝望声音不绝于耳。不可否认,如此差的心情,如此泛滥的失意情绪,与只能单边操作的股市特征有相当关系。因为在单边市场中,投资者只能不断地猜测“底”在何方,只能一波一波地奋勇突击,直至绝大部分多头倒下,绝大部分投资者心情跌至冰点。

      但是这种心情,却很难在双边的衍生产品市场中出现。在衍生品市场中,投资者关注的是未来市场发展趋势,并依据趋势判断开立衍生品多头、空头的头寸,或者复杂的套利头寸。投资者无需去不断猜测底部在何方,只要方向正确,投资总会获得收益。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心态会相对变得平和,天然地减少了情绪化因素。即便心情变得很差,也多是由于杠杆过于放大并出现巨大亏损。因此说,衍生品使得市场产品更加丰富,也使得投资者心情更为稳定。

      至于国内的债券市场,投资者的心情则又有所不同。个人投资者方面,证交所市场的股民们很少去关注收益少得“可怜”的国债、企业债,凭证式国债投资者则大多是心态稳定的老年人;机构投资者方面,尽管国内债券市场也基本是单边市场,熊市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但机构投资者普遍关心的是组合整体表现,而且最为重要的是,由于机构投资者普遍是实盘资金投资,并且最近多年来市场上资金总体相当宽裕,机构投资者们宽裕的资金只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收益,这一点依靠实盘规则、依靠债券固定的票息、依靠违约概率仍然很低的债券市场特殊结构环境等等,是基本能够得到保证的。所以,从心情、心态看,债券市场投资者还是相对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