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观点评论
  • 5:金融机构
  • 6:时事
  • 7:信息披露
  • 8:信息披露
  • 9:专版
  • 10:专版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公司调查
  • A4:产业·公司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周刊6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营销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对话
  •  
      2008 年 4 月 2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1版:理财股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1版:理财股经
    乐观行情中不可忽视两大压力
    再谈政府救市背后的
    监管理念
    节前震荡上行进一步消化利好
    今日视频·在线
    遇到支撑后的反弹
    接轨实现转折合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再谈政府救市背后的监管理念
    2008年04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金岩石
      ⊙金岩石

      

      期盼已久的政府救市终于启动了,股民股市如久旱降雨,酣畅淋漓。跌破三千就是股灾,政府救灾顺应民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先动,财政部再动,央行在通胀高温之下该动的利率杠杆迟迟不动,三大政府经济监管机构似乎对维护稳定股市之责达成默契,协同行动,这可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现代产权制度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果我们把一个标准家庭界定为三口之家,一对夫妻一个孩子,这个家庭的成长性在哪里呢?答案是:孩子。因为孩子代表这个家庭的成长,这是生存经济阶段的标准答案。进入小康社会或发展阶段之后,标准的三口之家变为“五口之家”,多了一个房子,一个账户,因为它们和孩子一样成长,甚至比孩子更具成长性。不久前在《头脑风暴》主持讨论“以房养老”这个题目,在养儿防老、政府养老、保险养老和以房养老四个选项的投票时,以房养老的票数超过了养儿防老。一位现场观众发言说,“我现在是养老防儿,每次儿子来看我,我都要摸摸我那个房产证”,产权制度和投资市场与现代家庭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和房子相比,家庭投资和理财账户的资产更具流动性,自然更受关注。当一亿到两亿城镇人口直接或间接进入股市之后,股市暴跌必然关乎民生,政府救市就必然顺应民意。现代资本市场早已不是任由“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的市场了,政府的失灵有时比市场的失灵更加可怕。随着国民财富的证券化水平不断上升,政府承担金融市场体系的稳定之责早已成为常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就在传统的反通胀和反萧条两大目标之外,增加了第三大目标:维护金融市场体系的稳定。

      宏观经济政策的三大目标也反应了现代经济体系的特征,二次大战后,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传统的工业周期越来越模糊,而金融市场的周期性波动却越来越清晰,大致十年一次,周而复始。所以金融业流传着一句话:八年赚,一年赔,一年“收尸”。所以各国政府对稳定金融市场的关注甚至高于反通胀和反萧条,因为经济风暴常常起于青萍之末,政府的反萧条政策取向也要在金融市场上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这正是格老主政美联储时期的金融监管新理念。

      政府的金融监管虽然覆盖了金融市场,却不会干预金融市场的常规运营。政府可基于对国民经济的分析和预测来调控通货膨胀与经济萧条,却不会在预测股市的基础上干预股市。格林斯潘在一次对话中讲过,“泡沫只有在破灭时才会消失,我的职责是在泡沫崩裂时把损失控制在最低的程度”。所以,虽然他在1996年底就评论股市的“非理性繁荣”,而后不断预警股市泡沫崩裂的风险,却只是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时才连续11次降息救市,把股市泡沫崩裂的破坏性控制在金融市场之内,几乎没有扩散到实体经济。虽然坊间对格老当年的“不作为”颇有微词,甚至把今日的次贷危机归罪于格老对股市的“厚爱”,但是主流的政学商界对格老主政金融的评价非常之高。简而言之,格老的股市调控理念是救灾不救火,事后不事前。对证券市场的常规监管是一个层次,股灾发生后的政府救市则是另外一个层次。前者是证监会的职责,而股灾一旦发生,央行与财政部就责无旁贷。

      救市虽然直接救了多数股民,但更深层次的目的是救市场、救股改。股市的暴涨暴跌揭开了中国股市内在的制度性缺陷,并危及到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众所周知,“大小非”股获得流通权是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化,也是股改对价合同的履约。如果“大小非”不能如期获得流通权,对于个股是违约,对于市场则是失信。证券市场的监管有两大目标:一是保护投资人的权益,二是要维护市场的诚信。如果市场失去了诚信,股权分置改革的努力将会付诸东流,就等于是“推倒重来”。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阶段性推进,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也必须与之配套,提高各大监管主体之间的协同性和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所以,今日的政府救市也可视为新体制的一次预演,从这个意义上说,股灾与救灾也是证券监管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加速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