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特别报道
  • 9:专版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环球财讯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栏
  • T1:年报特刊
  • T2:年报特刊
  • T3:年报特刊
  • T4:年报特刊
  • T5:年报特刊
  • T6:年报特刊
  • T7:年报特刊
  • T8:年报特刊
  • T9:年报特刊
  • T10:年报特刊
  • T11:年报特刊
  • T12:年报特刊
  • T13:年报特刊
  • T14:年报特刊
  • T15:年报特刊
  • T16:年报特刊
  • T17:年报特刊
  • T18:年报特刊
  • T19:年报特刊
  • T20:年报特刊
  • T21:年报特刊
  • T22:年报特刊
  • T23:年报特刊
  • T24:年报特刊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特别报道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商学院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路演回放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地产投资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D97:信息披露
  • D98:信息披露
  • D99:信息披露
  • D100:信息披露
  • D101:信息披露
  • D102:信息披露
  • D103:信息披露
  • D104:信息披露
  • D105:信息披露
  • D106:信息披露
  • D107:信息披露
  • D108:信息披露
  • D109:信息披露
  • D110:信息披露
  • D111:信息披露
  • D112:信息披露
  • D113:信息披露
  • D114:信息披露
  • D115:信息披露
  • D116:信息披露
  • D117:信息披露
  • D118:信息披露
  • D119:信息披露
  • D120:信息披露
  • D121:信息披露
  • D122:信息披露
  • D123:信息披露
  • D124:信息披露
  • D125:信息披露
  • D126:信息披露
  • D127:信息披露
  • D128:信息披露
  • D129:信息披露
  • D130:信息披露
  • D131:信息披露
  • D132:信息披露
  • D133:信息披露
  • D134:信息披露
  • D135:信息披露
  • D136:信息披露
  • D137:信息披露
  • D138:信息披露
  • D139:信息披露
  • D140:信息披露
  • D141:信息披露
  • D142:信息披露
  • D143:信息披露
  • D144:信息披露
  • D145:信息披露
  • D146:信息披露
  • D147:信息披露
  • D148:信息披露
  • D149:信息披露
  • D150:信息披露
  • D151:信息披露
  • D152:信息披露
  • D153:信息披露
  • D154:信息披露
  • D155:信息披露
  • D156:信息披露
  • D157:信息披露
  • D158:信息披露
  • D159:信息披露
  • D160:信息披露
  • D161:信息披露
  • D162:信息披露
  • D163:信息披露
  • D164:信息披露
  • D165:信息披露
  • D166:信息披露
  • D167:信息披露
  • D168:信息披露
  • D169:信息披露
  • D170:信息披露
  • D171:信息披露
  • D172:信息披露
  • D173:信息披露
  • D174:信息披露
  • D175:信息披露
  • D176:信息披露
  • D177:信息披露
  • D178:信息披露
  • D179:信息披露
  • D180:信息披露
  • D181:信息披露
  • D182:信息披露
  • D183:信息披露
  • D184:信息披露
  • D185:信息披露
  • D186:信息披露
  • D187:信息披露
  • D188:信息披露
  • D189:信息披露
  • D190:信息披露
  • D191:信息披露
  • D192:信息披露
  •  
      2008 年 4 月 30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2版:年报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2版:年报特刊
    上市公司股改承诺全面兑现
    上市公司分配
    高送转“蔚然成风”
    新《破产法》发力 ST公司破产重整保“壳”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新《破产法》发力 ST公司破产重整保“壳”
    2008年04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应尤佳
      新《破产法》发力

      ST公司破产重整保“壳”

      ⊙本报记者 应尤佳

      

      S*ST中辽昨日披露,公司的股改方案已经通过了相关股东会议,这标志着又一家破产公司向恢复上市迈进了一步。2007年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ST公司通过破产重整成功挽救了“壳”资源。S*ST海纳、S*ST中辽、*ST沧化、*ST宝硕、S*ST朝华等许多上市公司都通过破产重整或者破产和解成为“净壳”。

      在这些上市公司顺利拯救“壳”资源的背后,新《破产法》的实施功不可没。事实上,自去年下半年新《破产法》正式实施以来,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速度和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为运用新《破产法》可以使公司的保“壳”实现多赢。

      S*ST海纳被认为是新《破产法》实施以来首例成功重组的上市公司。该公司去年9月破产立案,至11月底,公司的破产重整计划已经获得债权人会议通过并宣告成功。更为迅捷的是S*ST朝华,该公司为了保“壳”,赶在去年年底前,仅用38天就完成破产重组,成为ST公司破产保“壳”的一个奇迹。保“壳”速度如此迅捷,这在以往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在新《破产法》出台后,资本市场开始上演一个又一个速度奇迹。

      更重要的是,这些破产重组的上市公司原本都是一些债台高筑的公司,由于负债累累,引进战略投资者、资产重组等工作变得困难重重。以S*ST朝华为例,该公司负债10多亿元,高额债务不解决,之后的借壳上市、资产注入根本无法进行,但是通过破产重整后,该公司2007年债务重组损益和预计负债转回收益就高达11.9亿元,使得公司从2007年预亏几千万元变为账面收益超过10亿元。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采用破产重组来保“壳”的公司来说,他们的境遇与S*ST朝华相似。先破产后重组的方案给这些公司提供了一个重组破题的可行性方案。对于这些公司来说,先破产再重组实际上具有多赢的意义。

      S*ST中辽的资产重组则是以债务的破产和解作为前提的,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个奇特现象引人关注。该公司在破产和解之前曾试图以高于20%的偿还率来偿还债务,这种低价偿还自然得不到债权人的同意。但是耐人寻味的是,当公司宣布破产和解,所有的债务均以5%来偿还时,却得到了多数债权人的认同,几乎“兵不血刃”就完成了破产和解。据介绍,这主要是因为对于债权人来说,由于破产公司债务核算方式不同,会给这些债权公司带来完全不同的账面收益。

      根据新《破产法》,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企业可以申请重整,这使上市公司的重整更具有可操作性。新《破产法》出台之后,经历了一段被认识的过程。随着不少公司通过这一途径得到重生,破产重整的方式正在逐步得到认可。举例而言,S*ST星美原本走的并不是这条路,但是今年三月,经债权人申请而走上了破产重组的道路,放弃了原先的重组办法。有业内人士分析,公司如此“转向”可能是因为看到了破产重组对上市公司保“壳”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