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特别报道
  • 9:专版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环球财讯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栏
  • T1:年报特刊
  • T2:年报特刊
  • T3:年报特刊
  • T4:年报特刊
  • T5:年报特刊
  • T6:年报特刊
  • T7:年报特刊
  • T8:年报特刊
  • T9:年报特刊
  • T10:年报特刊
  • T11:年报特刊
  • T12:年报特刊
  • T13:年报特刊
  • T14:年报特刊
  • T15:年报特刊
  • T16:年报特刊
  • T17:年报特刊
  • T18:年报特刊
  • T19:年报特刊
  • T20:年报特刊
  • T21:年报特刊
  • T22:年报特刊
  • T23:年报特刊
  • T24:年报特刊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特别报道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商学院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路演回放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地产投资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D97:信息披露
  • D98:信息披露
  • D99:信息披露
  • D100:信息披露
  • D101:信息披露
  • D102:信息披露
  • D103:信息披露
  • D104:信息披露
  • D105:信息披露
  • D106:信息披露
  • D107:信息披露
  • D108:信息披露
  • D109:信息披露
  • D110:信息披露
  • D111:信息披露
  • D112:信息披露
  • D113:信息披露
  • D114:信息披露
  • D115:信息披露
  • D116:信息披露
  • D117:信息披露
  • D118:信息披露
  • D119:信息披露
  • D120:信息披露
  • D121:信息披露
  • D122:信息披露
  • D123:信息披露
  • D124:信息披露
  • D125:信息披露
  • D126:信息披露
  • D127:信息披露
  • D128:信息披露
  • D129:信息披露
  • D130:信息披露
  • D131:信息披露
  • D132:信息披露
  • D133:信息披露
  • D134:信息披露
  • D135:信息披露
  • D136:信息披露
  • D137:信息披露
  • D138:信息披露
  • D139:信息披露
  • D140:信息披露
  • D141:信息披露
  • D142:信息披露
  • D143:信息披露
  • D144:信息披露
  • D145:信息披露
  • D146:信息披露
  • D147:信息披露
  • D148:信息披露
  • D149:信息披露
  • D150:信息披露
  • D151:信息披露
  • D152:信息披露
  • D153:信息披露
  • D154:信息披露
  • D155:信息披露
  • D156:信息披露
  • D157:信息披露
  • D158:信息披露
  • D159:信息披露
  • D160:信息披露
  • D161:信息披露
  • D162:信息披露
  • D163:信息披露
  • D164:信息披露
  • D165:信息披露
  • D166:信息披露
  • D167:信息披露
  • D168:信息披露
  • D169:信息披露
  • D170:信息披露
  • D171:信息披露
  • D172:信息披露
  • D173:信息披露
  • D174:信息披露
  • D175:信息披露
  • D176:信息披露
  • D177:信息披露
  • D178:信息披露
  • D179:信息披露
  • D180:信息披露
  • D181:信息披露
  • D182:信息披露
  • D183:信息披露
  • D184:信息披露
  • D185:信息披露
  • D186:信息披露
  • D187:信息披露
  • D188:信息披露
  • D189:信息披露
  • D190:信息披露
  • D191:信息披露
  • D192:信息披露
  •  
      2008 年 4 月 30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C1版:理财封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1版:理财封面
    “4·24”行情:牛尾炬火 光明炫耀
    将考验
    中轨支撑
    跨越投资的两道心坎
    基金何时才会反手做多?
    3000点的政策底能否演化为市场底
    今日视频·在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跨越投资的两道心坎
    2008年04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姜韧

      ⊙姜韧

      

      投资者在漫长投资过程中必须跨越两道心坎:一是投资心态的磨砺,二是投资策略的抉择。前者涉及人性的贪婪和恐惧,后者则是投资成败的关键。

      先简述投资心态的磨砺这道心坎。去年5月和10月股市静态市盈率逾越50倍时,都曾有过两次投资者风险教育。5月那次是针对散户的,10月则是针对基金的,但在贪婪情绪左右下,不少投资者仍然选择醉卧在股指5500点之上的高原红中;而当股指逼近3000点之际,境内股市估值迅速与美国股市接轨,但仍有投资者难以抗御恐惧,挥泪斩仓离去,令人扼腕叹息。

      所谓股市泡沫的判断,并不简单依据股指涨幅,港股恒指从1992年的1800点涨至去年近30000点,岂不是泡沫更大?泡沫高低关键看估值,而估值判断又必须选取与海外成熟股市相匹配的股指参数。简言之,应选取上证50与道指30比较,沪深300与标准普尔500比较,深市中小板与纳斯达克比较,其中最具参照价值的应是沪深300与标准普尔500。客观计,沪深300合理市盈率估值区间应该在25倍至35倍之间,当股指3000点时沪深300动态市盈率仅18倍低于标准普尔20倍标准,此时投资者绝对应该贪婪,未来若沪深300市盈率超过35倍就需要谨慎,而超过40倍时则一定要克制住贪婪。

      而跨过投资策略抉择这道心坎更重要:投资者总试图应用基本面或技术面对股价进行哥德巴赫式的猜想,但最终却总陷入赚了指数赔股价的怪圈,因此对于多数无力渗入产业基本面透视公司成长性的投资者而言,购买指数基金产品进行被动式投资是最佳投资策略。

      回顾股指998点至6124点牛市第一浪之后的基金战绩,真正能跑赢股指涨幅的股票型基金并不多,因此取得与股指涨幅相仿的战绩是指数型基金最大的优势,而指数基金最大的劣势在于调整过程中抗跌性差,所以根据上证50或沪深300的估值高低对指数基金进行波段操作是最佳操作策略。

      至于主动型投资策略,仅适合于真正将巴菲特、彼得林奇视为偶像的价值投资者。投资成功绝无捷径可言,掌握基本面或技术面的分析能力,无异于培养一个外科显微医生或一个数学解码专家那么艰难。投资者首先应切入行业研究,其次再渗入公司研究,而股价攀升更多的是挂钩业绩成长性,因此基本面分析就类似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做手术。而技术分析的基础是数学,如果能够像数学家那样解开密码锁,那么运用技术分析进行趋势投资也是可行的,但关键在于多数投资者在学生时代就已被数学题难倒,现在更复杂的数学模型真能掌握吗?

      现阶段股市已具备政策重视、估值合理的价值特征,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是把握机遇前应做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