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
热钱始终在寻找赚“快钱”的机会。因投机期限较为短暂,热钱所以也被称为短期国际资本。当然,也有可能流入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市场的国际资金的投资期限超过一年以上,那么这种资金是否算热钱呢?目前尚无定论,中国人民银行的唐旭教授将其形象地成为长期性投机资金。
既然试图赚快钱,那么热钱就不会从事实体投资(Physical Investment),而只会选择波动性更强的证券和外汇市场投资。因此FDI并非热钱的终极目标,而可能成为热钱进入的伪装。不动声色地进入暗流涌动的金融市场,在悄无声息地吸足筹码之后,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攻势,在赚得盘满钵溢之后快速退出。热钱的这种炒作策略,的确可以用“静若处子,动如脱兔”来形容。
热钱在金融市场上牟利,无非是通过做多(Long)和做空(Short)两种手段。所谓做多,是指热钱在价格较低时购入大量特定证券,然后通过各种手段来拉抬其价格,待其他市场主体竞相购入该证券时悄然获利退出。热钱做多的结果,是被诱使在高位买入证券的其他投资者可能面临被套牢的风险。所谓做空,是指热钱在价格较高时向交易商(Dealer)借入大量特定证券,然后通过各种手段来打压其价格,引发其他市场主体的竞相抛售,当价格显著下跌后,热钱再以低价购买证券后偿还交易商。热钱做空的结果,是特定证券价格被严重压低,投资者可能被深度套牢。如果热钱规模大到足以对整个市场产生影响,那么热钱做空可能引发资本市场危机甚至全面金融危机。
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工具(Derivatives)和杠杆(Leveraging)是热钱炒作牟利的两大利器,而其中最重要的股票指数期货,成为历次热钱炒作的焦点。所有衍生工具都具有乘数效应(Multiplier),而且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上普遍采用保证金(Margin)交易制度,这种乘数效应与保证金制度就为热钱提供了以小博大的机会,即所谓财务杠杆效应。例如,如果保证金为10%,那么投机者就能利用1万美元的资金做10万美元的投资。如果资本市场上允许投资者以金融产品为抵押去融资,那么热钱就可以通过购买金融产品——以金融产品为抵押进行融资——以融通资金购买新的金融产品——以新金融产品为抵押进行融资的反复循环来放大杠杆效应。衍生工具和杠杆效应的存在,正是为什么自有资本数十亿美元的对冲基金往往能够将一个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市场搅得翻天覆地的重要原因。
由于热钱对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的炒作会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洗劫该国国民财富,甚至引爆全面系统危机,因此新兴市场国家政府通常会对热钱采取抵制甚至迎击的态度。例如,如果热钱做空股票市场,那么政府可以入市干预,使得股价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在较高水平上,甚至显著上升。由于热钱的融通期限是有限的,期满后不得不平仓出售,那么热钱会遭受巨大损失。这正是香港特区政府在1998年夏季抗击热钱过程中取得大获胜利的真实故事。
热钱最著名的代表莫过于发达国家的对冲基金(Hedge Fund),而对冲基金集中了全球最优秀的一帮金融才俊,他们通常会精心设计一种立体式攻击策略,让东道国政府防不胜防。这种立体投机策略往往会使东道国政府陷入前后两院同时失火、救火可能陷入拆了东墙补西墙、或者说按下葫芦起了瓢的窘境。
就以1997年国际热钱对香港金融市场的攻击为例吧。对冲基金们在发动攻击前的周密部署如下:第一,向商业银行借入大量港币;第二,在外汇市场上做空大量港币期货;第三,向交易商借入大量蓝筹股;第四,在股市上卖出大量股票指数期货。在一切部署妥当后,热钱开始在香港汇市上大量抛售港币,在香港股市上大量抛售蓝筹股。这自然会造成港币汇率和蓝筹股价格下跌,热钱从做空港币期货与股指期货中获利。为了防止港币汇率大跌,维持联系汇率制的稳定,香港特区政府不得不大幅提高短期利率。然而,短期利率的提高会造成股票市场指数的进一步下跌,从而使得香港政府应对危机的加息策略成为热钱在股市中进一步获利的源泉。1997年的较量以热钱的全面胜出而结束,一时间,香港股市被国际投机者们戏称为自动提款机。
从上述事例可知,热钱做空的危害可能远高于热钱做多。由于目前沪深A股市场尚未推出做空机制,部分人因此抱有侥幸心理,以为要是热钱流入只能做多的话,它对于A股市场或许并非坏事。然而这种看法是非常危险的,它严重低估了热钱的牟利动机和智慧!要知道,由于我们有很多公司同时在沪深A股和香港H股市场上市,同一公司的A股和H股存在趋同之势,热钱大可通过这一联系牟利。如果热钱在A股市场上大量买入某两地上市公司的股票,在香港H股市场上做空该公司的股票,然后在A股市场上抛售该公司股份的做法成功,则该公司A股股价的下跌很可能导致H股股价的跟风下跌,热钱在H股市场上不就能大牟其利了吗?考虑到目前香港H股市场实行保证金制度,而A股市场尚未实行,这就决定了热钱在A股市场的损失远低于在H股市场的盈利,热钱从整体上将获得惊人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