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项目】
大陆产业投资集团发起的多晶硅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采用美国SCC公司提供的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技术工艺,由美国西图CH2M负责工程设计和管理。项目规划建设规模18000吨。分三期建设,一期2500吨,二期5000吨,三期10000吨,6年左右全部建成,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全球多晶硅主要基地之一。一期项目去年9月开工,将在2009年初试运行,2010年1月商业化运行。一期项目总融资26亿,计划引进投资额度为7.2亿。
⊙本报记者 叶勇
【毛遂自荐】
大陆新能源产业投资公司副总裁王晶:
欲筹500亿打造太阳能产业链
大陆产业投资集团的目标似乎并不只是建造一个多晶硅工厂那么简单。大陆新能源产业投资公司副总裁王晶在接受上海证券报专访时表示,大陆的目标是先在内蒙古规划1万8千吨多晶硅年产量,先做上游,再做太阳能发电。生产所需的煤矿和电厂加上太阳能上游(多晶硅)和下游(发电),全部产业链完成投资需要五百亿。“多晶硅总投资是180亿人民币,五年内建成。一期现在在建的两千五百吨产能,需要26个亿。同时,我们的太阳能发电马上启动两万千瓦机组,这是把样板工程做起来,把最终目标展现出来。”王晶说。
为何投资多晶硅?王晶表示,大陆集团六年前选择太阳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关键制约因素是多晶硅材料,因为太阳能发电制约主要在于成本,要把原料成本降下来。于是才转过来从投资多晶硅着手。“由于中国没有很好的技术,为了引进多晶硅先进技术,我们这些年在欧美不断寻找合作伙伴,最后终于确定了SCC公司。能成功引进欧美技术是我们这个项目的一大特点,该技术能耗低,只有现在国内多晶硅企业技术能耗的三分之一,第二在废弃排放上能达到零排放,因为回收再循环利用成为工艺链的一部分,这是规模化的条件。”王晶在谈到该项目的技术特点时表示。
问及该项目的优势,王晶表示,一方面多晶硅生产的重要成本——电的成本在内蒙地区较内地低出不少,而且内蒙煤炭资源丰富,大陆集团的在发电上也刚好具备优势;另一方面,此为内蒙政府重点支持项目,在税收、土地、电力方面给予扶持。此外,内蒙是中国主要的金属硅、氯气等原料资源生产地,供应足价格廉。
对于未来下游需求能不能使该产能得到全部释放的质疑,王晶表示,该产量是世界性的,而不仅是中国。“年产一百万千瓦太阳能发电系统是销往世界各地的,我们的国际团队已经在抓太阳能市场国际资源,可以说是在‘跑马圈地’,未来我们与国外合作包括共建太阳能发电厂,或者为国外太阳能电厂建设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持,运营模式将会多种多样。”
对于融资方式,王晶介绍说,多晶硅、太阳能、煤电多个领域都会有对外引资合作,合作方式包括股权融资、项目融资或者共建基金等。而在项目进展方面,王晶说,“过五关斩六将,我们现在还是第一关。现在要把国际资源拿过来,按国际规则做事。另外要争取政府长期支持,这也很关键。随着项目发展,我们股权要稀释,但是控制力不能失去,一定要按我们的主导来运营。一个民营企业能把这样的平台打造出来,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需要至少十年达到完成整个产业链的目标。”
联想投资董事总经理王能光:
不太会考虑在建项目
现在多晶硅领域有那么多的投资,谁能真正做得快,谁的效果就好,因为现在是供求旺盛。如果慢的话,最后结果就差多了。因为该领域技术都差不多,关键看谁运作得快。如果人家还做出来,你就卖货了,那么,客户签单就会自然奔向你,你也就具有了市场地位。如果走得慢,等于要去抢人家的市场,就很难了。
对于这个项目,我们团队商量过,可能比较早期,策略不是太一致。从策略上讲,我们还是倾向于投已经成了、粗具规模的,考虑的是怎么去扩展的企业。而这个企业正在初步建设期,我们投还早了一点,不过我们会关注它。一般来说,特别早的、还在建设的我们不太会考虑。我们看好那些正在扩建的项目。投资的话,我们会进行股权投资,而不是项目融资。
经纬创投合伙人方元:
只钟情技术突破性项目
这个项目不大适合我们投资。对整个光伏行业,目前我们比较偏向于成长性的新技术和新手段,而对一些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或者已经大家广泛应用的技术,我们一般不太参与。
我相信这个项目有很多新创的东西,但是,目前该领域成熟的生产技术也就是西门子法,其他的技术目前还不稳定。对于一种新技术我们还是乐意讨论的,但是如果是一个纯生产性的东西,我们不感兴趣。多晶硅生产如果还是传统的西门子法的话,我们不会参与。
但是,从目前来讲,该领域在某个技术点上的突破,包括我们看到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在各个领域所做的突破,已经给了我们一线曙光,所以我们会密切关注。我相信在未来的2、3年,大家会听到一些好的消息。
GGV合伙人孙文海:看不到企业的竞争门槛
从整个产业链来说,目前这是一个上游企业。王晶当时说,中国投资多晶硅的企业不下300家,但是真正干的就是30家,能干成功的也就是10家。这个观点我同意。
目前有很多企业在做,大家都是看到这两年上游产能匮乏,如果大家都成功,必然导致多晶硅价格倒跌下来,这样大家都挣不到钱。在这里面我看不到这个企业和其他企业有太多的区别,无非都是花钱买国外的设备和技术,然后在国内制造,感觉不到有多大的竞争门槛。我们不会说我们肯定不会进入,不排除有特别好的项目我们会投资,着眼点在于有自己的竞争门槛,要不然人人都可以做同样事情,就体现不出来自身优势了。(各方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