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时事国内
  • 6:时事·海外
  • 7:特别报道
  • 8:信息披露
  • 9:特别报道
  • 10:特别报道
  • 11:时事天下
  • 12:环球财讯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6: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7:专栏
  • A8:期货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地产投资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2008 年 5 月 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7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7版:专栏
    适当资本项目管制:
    最后一道防火墙
    “杭萧钢构案”警示意义有限
    铁路市场化改革不能再例外了
    减排声中,黑煤却在欧洲再度得宠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减排声中,黑煤却在欧洲再度得宠
    2008年05月0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祖谦 沈飞昊
      ◎张祖谦

      上海欧洲学会副秘书长

      一向重视环保,特别是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态度非常积极的许多欧洲国家近来却争先恐后地增建燃煤电厂了。谁都知道,燃煤电厂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大户”。欧洲为何“明知故犯”?

      意大利最大的能源企业埃尼尔公司宣布,将在意大利中部的滨海城市奇维塔韦基亚建设一座大型燃煤电厂。5年后,燃煤电厂所生产的电力在该公司发电总量的比重将增至50%,而意大利全国能源消耗对煤的依赖程度也将从目前的14%提高到33%。除此以外,近年来欧洲各国已决定建设的燃煤电厂大约有50座,它们建成后的使用寿命将长达50年。连拥有丰富北海油气资源的英国也决定在肯特郡建设一座燃煤电厂,这将是英国在完全放弃烧煤发电以后建设的第一座燃煤电厂。

      看来,提高煤在能源消耗中的地位,在欧洲既有普遍性,也是一项长期政策。

      针对民众和环保组织的担心,包括意大利埃尼尔公司在内的有关能源企业都强调,它们新建的燃煤电厂都采取了清洁煤技术。对此,环保人士都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按照目前的科技水平,燃煤电厂可有效减少烟灰颗粒、二氧化硫和一氧化二氮的排放,但是对截留和处理产生温室效应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仍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目前,发达国家大多将燃煤电厂产生的温室气体收集后灌入地下洞穴。埃尼尔公司采取的也是这种方法。

      专家认为,这种办法不仅成本很高,而且有难以预测的风险。首先,必须寻找到适合储存温室气体的地质构造,并且要由地质专家去周密检测和必要的施工修补;其次,一旦因检测不周、施工质量问题或其他原因造成气体泄漏的话,很可能发生严重的灾难性事故。埃尼尔公司说“希望”将在2020年前最终解决温室气体的处理问题,那至少此前还是不得不把温室气体灌入地下洞穴里。因此,奇维塔韦基亚的许多居民获悉这个消息后就整天提心吊胆。人们传说,埃尼尔公司能够从政府获得建设许可证的原因,是承诺向当地医院提供昂贵的医疗设备和进行了“其他的公关活动”。对于公共机构的清廉一直受到舆论质疑的意大利来说,这种传说可能有一定根据,但是政府相对比较廉洁的德国和英国也在大兴土木地建设燃煤电厂,其中想必有更深的原因。

      最显著的当然是经济原因。近10年来,世界市场上的石油和天然气价格节节攀升,当前的石油价格已突破每桶120美元大关。虽然煤价近几年也翻了三番,但是与石油和天然气相比还是相当便宜。更为重要的是,欧洲许多国家煤的蕴藏量都很丰富,以前是因为石油和天然气既便宜又比较“干净”,欧洲各国才大幅度减少煤的挖掘和消耗。现在面对价格高扬的石油和天然气,再加上自从前苏联发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意大利和德国等欧洲国家决定逐步放弃核电或不再建设新的核电站,欧洲各国重新“发现”燃煤电厂的价值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有的专家还指出,尽管由于劳动力成本较高,欧洲势必大幅增加煤炭进口,但是与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石油输出国组织和俄罗斯操纵不同的是,到目前为止,在煤炭出口方面世界市场上还没有类似的卡特尔组织,因此欧洲国家的煤炭进口受制于人的可能性不大。

      当然,能源问题从来都是战略问题。欧洲现在的动向或许是西欧二战以后第三次重要的能源战略调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第一次能源战略调整是把能源消耗的重点从煤炭转向石油和天然气,特别是逐渐依赖来自中东的石油。在上世纪70年代阿拉伯国家大幅提高石油价格、使用石油武器惩罚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和中东地区陷入长期动荡以后,西欧开始了第二次能源战略调整:逐步增加了从前苏联的能源进口。在80年代,西欧曾为是否应该从前苏联大量进口天然气与美国里根政府吵得不可开交。美国指责西欧“饮鸩止渴”,西欧辩解说,作为能源供应地,前苏联比动荡的中东可靠。到目前为止,德国和意大利等国所消耗的25%以上的天然气(主要用于发电)来自俄罗斯。

      然而,在普京领导的俄罗斯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能源扩大对外影响和谋求大国地位,特别是2006年年初对乌克兰挥舞“天然气大棒”以后,欧洲国家认识到依赖俄罗斯能源供应的危险性。据瑞典防务研究所统计,从在1992年至2006年,俄罗斯出于政治目的而使用能源武器的次数达55次。而爱沙尼亚政府说,仅在2007年一年内,莫斯科就有41次以中断能源供应为要挟,向有关国家提出政治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国家不得不另谋出路,其中包括把视线转向自己脚底下的煤矿。据说,欧洲蕴藏的煤储量足够开采200年。这是欧洲一笔巨大的战略资产。

      分析家们由此还在思考一个大问题:欧洲的这一动向是否意味着世界能源市场的“游戏规则”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呢?以前,人们普遍认为能源的生产方(或输出方)与能源的需求方(或进口方)之间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双方应该有必要的相互妥协和协调,以实现双赢。因为,在一定程度上石油和天然气是可替代的产品。如果输出方把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提得太高,进口方就可能通过开源节流来减少进口,这对能源输出方也是不利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最大的能源输出国——沙特阿拉伯为了维持“适当高的”石油价格,一方面在国内维持30%的剩余生产力,以便在必要时平抑国际能源价格,另一方面经常“劝说”有的石油输出国不要因短期的考虑而一味抬高价格。

      然而,现在世人们看到的是,一方面国际能源市场的价格失控般地飞涨,另一方面最大的能源进口者之一的欧洲开始认真考虑调整能源战略了。这一变化的意义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