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商学院教授张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从长远来看,中国最有可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应该是上海。“上海最大的优势就是金融市场相对比较齐全。”上海不仅拥有股票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汇率市场,而且还拥有主要的期货市场包括金融期货市场,“从金融市场的角度来看,现在上海比纽约更为集中。”
股市债市两翼齐飞
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前不论政府层面还是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即发展金融市场。张春认为,在金融市场中,最核心的是股票市场,其次是债券市场,这两个是基础,而金融衍生品市场其实是在前两个市场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因此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该首先把股市做大做强,与此同时,上海还应该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尤其是中长期债市。
他认为,发展股市首先要发展更多的机构投资者,此外在监管层面,要探索更加合理的监管方式,让更多优秀的国内企业上市,“中国有很多好的公司要上市,首先应该把国内的资源利用好,如果把国内的资源充分利用,足以使我们的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张春表示。
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已经落在上海,张春认为,上海应该利用已有的优势发展长期债券市场。“中国的债市尤其是公司债的市场现在还比较落后,今年明年可能会有大的发展。”
虽然在金融市场方面占尽了优势,但上海也有“软肋”——缺少大型金融机构的总部,近些年上海市政府一直在努力打造一个地方的金控集团来弥补这个缺陷,但目前看来,一个有影响力的金控集团的打造远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然而,张春认为,却乏大型金融机构总部与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并不矛盾,“上海不可能把所有的门类都包揽过来,那样基础设施会承受不了。”他表示,虽然大型银行、保险公司的总部不在上海,但其资产管理的业务都在上海,而这些业务反而是比较高端和核心的业务。此外,外资银行的中国总部大都在上海,长远来看,某些外资银行的规模会很大,非常有潜力。因此上海应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建成有影响力的资产和财富管理中心。
重在制度创新
由于在监管标准上相对较严,上海在金融创新方面的步伐较慢,尤其跟深圳和天津相比。张春认为,金融创新并不是要创出比国外更新的东西。在金融这一领域,中国连国外最基本的东西都没有,因此金融创新应该是结合中国国情并借鉴国外现有的经验,把金融市场建设得更全,金融产品发展得更丰富。具体到上海的金融创新,张春认为,国家层面的事情上海决定不了,但是上海可以先做好自己权限下面的事情。“我认为,在制度上面的创新,上海可以带一下头,比如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是上海决定不了的,但有些东西是上海可以作主的,比如说引进人才。”他表示,人才问题如今已经成为制约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上海市政府应该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在内部人才的考核体系、招聘体系、薪酬体系方面做出改革,吸引国内外金融人才,增加本地金融机构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