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特别报道
  • 7:财经要闻
  • 8:证券
  • 9:上市公司
  • 10:产业·公司
  • 11:环球财讯
  • 13:信息大全
  • 14:信息大全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2008 年 5 月 1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3版:特别报道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昨在上海挂牌
    戴根有:推动银证保建立统一征信平台
    竞争与合作
    专家热议国际金融中心成长之路
    屠光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支持各地金融业发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戴根有:推动银证保建立统一征信平台
    2008年05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邹靓
      戴根有:

      推动银证保建立统一征信平台

      4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成功建成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截至今年3月底,企业征信系统收录企业及其他组织1357万户,个人征信系统收录6亿自然人。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主任戴根有昨日接受本报独家专访,他表示征信中心的本质在于信息共享,现阶段征信中心将把精力放在“做实事”上。

      ⊙本报记者 邹靓

      上海证券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在成为人民银行直属事业单位后,将统一负责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管理。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目前已完成基础数据建设,下一步,征信中心将把工作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戴根有: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三定”方案,征信中心将负责拟定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制定征信业务技术标准和规范,采集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汇总和分析数据并及时提出分析报告,向商业银行及有关方面提高信用信息服务,并负责组织系统运行中的异议处理等。

      在建成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情况下,征信中心仍将进一步完善系统,主要是在提升数据质量、统一征信平台、丰富服务品种上下功夫。

      上海证券报:目前,征信系统建议的统一征信平台能覆盖怎样的报送机构,外资机构接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进行数据报送的情况如何?征信中心是否有覆盖更广范围的计划?

      戴根有:目前,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经连接了所有中资金融机构、部分外资银行和绝大部分农村信用社,信息服务网络遍布全国几乎所有金融机构的基层营业网点,在全国范围内为每一个有经济活动能力的企业和个人建立了统一的信用档案。

      目前凡是银监会批准成立的金融机构都能够申请接入征信系统,包括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等。外资金融机构在这方面没有任何政策障碍。只要提出申请,具备符合接入征信系统的安全标准,征信中心方面也无技术障碍。

      征信系统的本质是信息共享,目前共享的信息主要是信贷信用信息,将来会覆盖更多方面。目前人民银行已牵头召开了第一次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建设工作会议和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对银行、证券、保险、外汇管理进行联合调研,正在制定修改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建设的总体工作规划。

      上海证券报:征信中心的一项主要职能是开发征信增值产品,提供征信服务。征信中心是否考虑进行商业化运作?目前推动产品创新有何新的进展?

      戴根有:征信中心成立四年多来,一直在做基础建设的工作。收集的一切信息到目前为止还不对外收费。但是商业化运作的方向是肯定的,完全不收费无法维持正常运作。

      目前商业银行在征信中心开设的查询用户已经超过20万个,基本能够满足市场对信用信息的需求。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对同一个企业或个人的信用信息,不同的商业银行,或是同一个商业银行的不同业务员的解读可能有很大差异。这一方面要求商业银行提高解读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也在积极开发一种标准化的信用评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