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8年发展证券投资基金以及开放机构投资者入市以来,沪深股市便出现了一种新的走势模式:每一轮调整中,只要出反弹,总是一上来就气势汹汹,干脆利索,腔调十足,又是巨量,又是长红;但稍微涨高一点就立马泄气。1999年6月1756点、2001年6月2245点、2004年4月1783点后的几次中途反弹莫不如此,与1999年前大多数反弹总是在犹犹豫豫中展开大相径庭。本次反弹同样如此,从4月22日的2990点到4月25日的3658点,几乎是一气呵成,给人以强烈的上涨动力。但其后近2周时间内,除了上下折腾,毫无建树。真可谓其兴也勃,其去也速。
这种状况和市场资金结构的变化有关。1999年前,市场资金主体是个人、散户。散户钱散心也散,分散入市,爆发力不强,对股价的冲击力弱,但入市资金流的持续性强。因此,反弹总是在磨磨蹭蹭中起来。而现在的资金主体是机构,爆发力强,对股价冲击力强,一旦出现大家公认的反弹机会,便蜂拥而入,很容易造成反弹能量的瞬间释放。
然而就本次反弹而言,除上述原因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目前点位距几个重要的价值中枢位太近。
第一个是2007年的价值中枢位——4642点。笔者有一个观点:一轮大牛市在见到最高点的那一年所产生的价值中枢位,一定会成为今后几年最主要的价格阻力位。
沪深股市迄今一共经历过三轮大牛市。第一轮是1993年的1558点,当年上证指数的价值中枢位是1050点。其后1994年的最高点是1052点,1995年的最高点是926点,1996年新一轮牛市开始,当年最高1258点,然后深幅回调至855点,其中间值是1056点,也是受1993年的1050点的影响。彻底攻克1050点的时间是1997年3月,距1993年已过4年。
第二轮是2001年的2245点,当年上证指数平均值是1800点。其后在2002、2004年曾分别挑战过这一点位,但两次都没有摸到。1800点这一点位直到2006年的11月份才被攻克,距2001年已过了5年。
毫无疑问,相对本轮调整来说,去年的上证指数平均值4642点,同样是一个不容易接近的点位。
第二个是4050点。这一点位,我们前几周通过对上证指数几个主要价值中枢的空间分布介绍,已有过较详细的论述。
第三个是3800点。这一点位具有双重技术意义。首先,去年5月4335点到6月3404点的震荡调整,其中点是3869点。因此,这个点数具有天然的价值中枢意义。其次,从2005年到2007年这轮牛市,上证指数的年平均值上涨了3477点。即:2005年是1165点,2007年是4642点,4642-1165=3477点。作0.236的回调是:4642-3477×0.236=3821点。
一轮调整不仅仅体现在股价从最高点跌到最低点,更体现为价值中枢的下移。比如:1993年的价值中枢位是1050点,调整到1995年上证指数的价值中枢位是661点,调整了37%。再如:2001年的价值中枢位是1800点,调整到2005年,上证指数的价值中枢位是1165点,调整了35%。两次调整,指数的年价值中枢位都回调了0.33-0.38之间。
对这轮调整我们同样可作这样的测算:从1165点到4642点,指数的年均值上升了3477点。如果作0.236回调(0.236属最小技术回调比例),就是3821点;作0.33回调,就是3482点;作0.38回调,就是3320点。从3月27日到4月29日,大盘上下所围绕的中心实际上就是3320点,一个月内的最低点是2990点,最高点3658点,其中值是3324点。3324点是一个如此重要的点位,大盘围绕它作一段较长时间的整理也就不奇怪了。
同样,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本次反弹之所以出现某种“银样蜡枪头”的表现,其主要原因在技术上。要言之,其下面有3320点的下拉力,上面有4050点的阻力位,中间还有3820点的分界线横亘其间。
笔者以为,弄清了近期市场不上不下的原因,我们对后市也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后市无非是强、中、弱三种格局——
弱势状态下:3800点难以有效突破,大盘将主要在3000点-3800点之间上下震荡。至于创新低,其概率微乎其微。所谓C4浪反弹,C5浪下跌,多半会存在于波浪痴迷者的心里,不会成为现实。果真创出新低,那肯定不是C5浪,而是A5浪(这一点我们将在下周论述)。
中间状态下:经过一段时间盘整,大盘将上一个台阶,即突破3800点,至4050点左右。
强势状态下:突破4050点,试图向4600点挺进,不过笔者以为,这一挺进一定会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