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焦点
  • 5:特别报道
  • 6:焦点
  • 7:财经新闻
  • 8:广告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公司调查
  • A4:产业·公司
  • A5:观点评论
  • A6: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7:上证研究院
  • A8:广告
  • A9:信息大全
  • A10:信息大全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私募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对话
  •  
      2008 年 5 月 12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财富人生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财富人生
    国民共同富裕难得的历史机遇
    徜徉在巴山蜀水之间
    西周的地价
    儿子的账单和母亲的账单
    储蓄罐里的特殊币种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国民共同富裕难得的历史机遇
    2008年05月1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 李昌平 李朝曦
      ⊙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

      李昌平 李朝曦

      

      中国三年前的外汇储备大约1万亿美元,可以购买200亿桶石油;中国现在的外汇储备是1.65万亿美元,却只能购买130亿桶石油。进口铁矿石价格连年暴涨,中国钢铁企业似乎已经被迫沦为国际铁矿石巨头的“农民工”了。这或许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30年,而绝大多数国民还很穷,且福利增长极其缓慢的原因之一吧。前几天,一位来访的日本朋友这样问我们:你们(中国)经济是否已经沦为“蜡烛经济”(意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了。虽然说“蜡烛经济”言过了,但细细想来还是有几分像的。

      近期国际粮食价格大幅飙升,国际粮食价格已经三倍于国内了,这对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外向依附型“蜡烛经济”转变为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的“内需型”经济,或许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要讲明国际粮价飙升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逻辑关系,还得从上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说起。

      

      80年代经济发展的启示

      上世纪80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在“一不靠外资,二不靠中央积极财政政策”的基础上取得的,并且是全民分享增长成果的发展。为什么80年代在“二不靠”的情况下能够取得高速增长、并兼顾共同富裕呢?

      众所周知,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开放是从安徽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开始的。这项改革,实际上是给了农民家庭有限的土地私权,由大一统计划生产和计划分配制度变成了“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部是自己的”半计划生产和大包干分配制度,激发出了农民劳动积极性,由此生产了每亩增产200-300斤的增量。农民手中有了大量的剩余产品,必然派生出市场交换;农民手中有了钱,农民就要消费或投资。由于需求旺盛而物质供应短缺,农民手中的钱主要进入投资——办乡镇企业和社队企业(也有戴红帽子的私人作坊),这就有了乡镇企业半壁河山。

      随着乡镇和社队企业的发展,农村工业品和多种经营产品逐步进入城市,抢占国有企业和商业的市场份额,这就有了国有企业改革,全国性的经营体制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由于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农民需求旺盛,也为城市经济和国有企业发展改革创造了条件。

      80年代初期的农业家庭承包产生的巨大增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由此(内生增量和内需)推动和拉动了整个中国的全面改革和开放。不仅农民是改革的受益者,工人和城市居民也普遍受益,政府财政状况也大大好转。80年代是个人富裕和共同富裕兼容的时代,也是城乡社会事业良性发展的时代。

      但在1988年之后,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加上国家逐步压缩中西部农民的土地非农用权益,银行也随着农民地权的萎缩而退出农村,中西部农村逐步由兴旺走向凋敝,加速了乡镇企业和社队集体企业的破产。乡镇和社队企业的破产又加剧了乡镇和村社的财政困难,农民负担日益加重,由此进一步导致农民需求萎缩和农村经济凋敝加剧,形成了农村发展的恶性循环。中西部农村发展的恶性循环,赶上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推波助澜,使原本内需为主的中国经济,快速转变成了外向型经济。由于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经验不足,对外贸易极不平等和对等,随着外向度越来越高,中国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外向依附型的“蜡烛经济”轨道。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外向依附型“蜡烛经济”反思的结果。虽然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好几年了,“蜡烛经济”也没有丝毫的改变,这是因为经济转轨是要条件或机会的,国际粮价飙升或许是一次大机会。

      

      提高粮食价格,再给农村一个增量

      以稻谷价格为例,国际价格大约为5元人民币/公斤,我国国内保护价为1.6元人民币/公斤,市场价不超过1.8元人民币/公斤。如果政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让原粮价格达到3.5-4元人民币/公斤,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可以增加1500元以上。人均1500元的巨大增量,比上世纪80年代的承包制创造的增量大了40倍,这无疑会推动农村新一轮经济大发展和需求升级,不仅为再翻两番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我国由外需拉动型经济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让经济发展的目的回归“满足本国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本位,结束长达20多年的“蜡烛经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80年代农村经济增量和农民需求升级,推动和拉动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为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如果这个结论成立的话,此次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由此推动和拉动中国经济整体发展和转型的构想应该是符合逻辑的。

      

      过度压低国内粮价后果很严重

      这次粮食价格上涨和历次都不一样,是石油价格站稳110美元/桶,生物能源产业问世,导致粮食需求巨量增长的结果。因此,粮食价格高位运行具有长期性。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生产资料的涨价是必然的,劳动力涨价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过度压低国内粮食价格,将导致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受挫和边境地区的粮食走私,如果粮食减产和走私倒逼国内粮食价格与国际接轨,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如果是主动提高国内粮食价格,鼓励农民积极生产粮食,一方面,不仅可以获得宝贵的“粮食武器”,获得国际贸易的主导权,而且可以分享国际粮食价格飙升的好处;另一方面,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夺回经济自主权,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我国近20年粮食生产的经验表明,农民种粮比较效益每提高10%,粮食产量大约会增长3%。假如粮食价格提高一倍,即使生产资料价格同步上涨一倍,我国的粮食产量也会在3年后增长30%,达到6.5亿吨。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粮食出口大国,在全球性粮荒时代,庞大的粮食出口能力,对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非凡战略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