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从什么时候开始指导起人们对金钱的理智行为的呢?人与金钱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对于股市投资,我们不得不把人的因素考虑在内。虽然说股票是一种抽象的资产,但它蕴含的无形的心理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选择股票的种种决策只能用人类的行为学原理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股市就是被人们的心理因素推来攘去的,因为市场是由无数股票购买者的集体决策所构成的。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多年以前,人们在谈论市场时不会引入心理学的概念,因为长期以来,市场有效理论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在人们的心中占据了不可取代的地位。现在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开始以行为学的思考方式看待金融问题,我们把这种将经济学与心理学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称为行为金融学。这是目前许多投资专业人士乐意谈论的主题。
当我们回过头去审视巴菲特的投资历程时会惊喜地发现,其中同样融入了格雷厄姆的影子。
在格雷厄姆的两部重要著作《证券分析》及《聪明的投资者》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投资者的感情会像传染病一样影响股价的波动。
在格雷厄姆看来,正是无数投资者的热情导致市场成为非理性的场合,无论价格被高估或被低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心理状况。为了更形象地描述市场的这种非理性行为,他创造出了“市场先生”,以帮助投资者认清市场的多变。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写道:“让我们设想一下,我们拥有某家公司的股票,其中有一位和蔼可亲但行为却非常疯狂的合伙人,我们称其为市场先生,他每天会根据自己从睡床的哪一边起来或是根据影响深刻的梦境甚至于某种难以名状的恐惧感来为股票设定一个价格。他会在这个价位上买光我们的股份或卖给我们更多。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对他的行为都没有太加关注,只有经过特别审慎的研究之后,确信自己和这位市场先生知道得一样多时,我们才能确定他所提供的价格是否太高或是太低。”
在格雷厄姆看来,市场中非理性的成分占据着很大的比例,投资者应该学会忘记股市而只关心他的分红所得以及这家公司的经营业绩。正是基于对“市场先生”的不信任,格雷厄姆说,一个人绝不能因为一只股票涨了就买入它,或是因为它跌了就卖出。恰恰相反,他建议投资者绝不要在一只股票连续上涨后买入,也不要在一只股票持续下跌后卖出。
在很多人眼里,投资是一个充满内幕消息及臆测的领域,在这里似乎人人都有话要讲,但谁都不敢确定自己的话是千真万确的,人们的心理在投资领域所起的作用远远地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出色的投资家都是出色的心理学者,有某种洞悉人们心理的直觉或天赋,这让他们拥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在多变的市场里比别人快一步。
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存在这样的悖论,很多时候,我们做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对的事情,殊不知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投资就像一个有许许多多人参与的游戏,各种不确定、真假难辨的信息无时不刻地不在影响着你的判断力。在这种状况下,大多数人的表现会比他们真正的智商低得多,就像格雷厄姆所指出的那样:“投资者的头号大敌不是股市而是他们自身,你尽管可能拥有出色的数学、金融及财会知识,但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绝不可能在投资过程中获利。”
目前很多人似乎在重蹈这样的覆辙,过分夸大各种利空因素,对许多积极的、正面的因素却视而不见。如果从长期战略的角度看,根据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发展趋势,我们没理由长期看淡中国股市。
(周贵银)
欲看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http://zhouguiyin.blog.cnstoc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