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焦点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栏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研究院·行业风向标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地产投资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2008 年 5 月 1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上证研究院·行业风向标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上证研究院·行业风向标
    全球初级产品价格可能面临深幅下调
    治理通胀压力:
    面临政策选择顺序问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治理通胀压力:面临政策选择顺序问题
    2008年05月1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乐嘉春
      ⊙乐嘉春

      

      眼下,通胀压力还在不断增强。如何治理通胀压力,这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对此,我们需要“内外兼修”,特别是要采取主动性的政策措施来治理通胀压力。

      从目前来看,通胀压力仍在加大。从近日公布的4月份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数据可见,4月份CPI同比上涨8.5%,环比上涨0.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2.1%,环比下降0.1%;非食品价格上涨1.8%,非食品价格依然维持上涨趋势。

      在食品价格维持高位运行的情况下,核心CPI指标(非食品价格)呈现持续上涨态势,这一情况更值得关注。其中,去年11月份上涨1.4%,今年1月份、2月份、3月份和4月份分别上涨1.5%、1.6%、1.8%和1.8%。这表明,尽管食品价格继续上涨是引起CPI上涨主因,但核心CPI持续上涨,暗示了目前我国通胀压力有可能已从“结构性通胀压力”转变为全面通胀压力。

      这一判断也得到了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数据的有力支持。去年11月份和12月份PPI分别为4.6%和5.4%,今年1月份、2月份、3月份和4月份PPI分别为6.1%、6.6%、8.0%和8.1%。在PPI构成中,尽管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涨表现平稳,但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趋势却在加快。其中,去年11月份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为4.8%,今年1月份、2月份、3月份和4月份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分别为6.5%、7.2%、8.7%和9.0%。另外,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波动也呈持续上涨趋势。这表明,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正在由上游产业向下游产业逐渐转移与扩散。

      如果再考虑到国内油价、电价和水价等仍被控制等因素,那么我国经济中所面临的潜在全面通胀压力是非常大的。有鉴于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治理通胀问题,并应当将通胀压力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那么,如何有效治理通胀压力呢?从目前来看,国外因素对我国通胀压力的输入性影响较大,如美元贬值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油价和粮价等)快速上升。但同时,我们却难以掌控国外的一些影响因素。例如,美元贬值何时结束,美联储何时会由降息转向加息,美国经济(包括次贷危机)何时会结束调整,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美元贬值结束后的调整趋势会如何等。

      但是,现在我们又不能坐等而错失治理通胀压力良机。因此,目前治理通胀压力的明智选择是先从解决影响通胀压力的那些国内因素(如近年来经济高增长及货币供应增长过快等)入手。

      从目前来看,首先,我们不必讳言采取行政性手段来严控国内油价、电价等公共品价格,尤其是有必要对一些涉及民生的产品价格实施有限性控制。临时性价格干预对于稳定或控制通胀压力有突出影响。

      其次,我们应当看到,唯有适度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才能逐渐降低或扭转目前的物价上涨趋势。对此,从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顺序及组合来看,治理目前我国的通胀压力,最宜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配合适度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就货币政策对治理通胀压力来看,首选是汇率政策(即让人民币逐步升值),这是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一种被动选择。其次是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既可以收缩货币供应或信贷投放,又可以有助于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当然,受美元贬值等因素影响,利率工具使用的政策空间已收窄时,当前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胀压力的作用与影响可能要低于预期,这种政策效果是缓慢的、间接的。

      就财政政策而言,一旦经济增长出现放缓,势必会影响到一些经济部门或产业出现调整,并可能会对整个经济产生一定的市场影响。在目前经济环境下,或许我们更适宜于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手段或措施,如通过对一些经济部门或产业的减税或增税,来缓解因经济增长速度调整所带来的冲击与影响。

      通过这样的政策组合,既可以通过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来控制或降低通胀压力,也可以避免因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引起整个经济的剧烈波动。

      由此,治理通胀面临了一个政策选择的先后与顺序问题:一是要先内后外,尽管我们强调要“内外兼修”;二是在坚持紧缩性货币政策(优先选择汇率政策)的同时,还要配合适度扩张性的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