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就在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4月的CPI同比增长8.5%的当天,央行宣布再度上调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多家机构随后发表研究报告,认为此举是中国反通胀态度鲜明的最新举措。
“在通胀压力持续较大的情况下,我们预计从紧的政策将继续贯彻,可能适当压低经济增长速度控制通胀,经济回落的风险加大。在此背景下,银行业的风险控制也面临着挑战。”天相投顾在同日的报告中称。
很显然,这是一个重要警示。随着中国经济遭遇国际次贷危机和国内物价上涨的双重变局,近几年赢利高速增长的中国银行业,也正于今年迎来一个复杂时刻。“现在来看,如果GDP增速能够保持10%以上,银行资产质量就应该没什么问题,但如低于10%,可能问题就会比较大。”天相投顾金融业首席研究员石磊说。
艰难的平衡点
“央行并没有选择加息,而是选择上调准备金率,可能跟央行对未来经济增长的担心有关,这可能代表了央行今年在控制通胀方面的一个新倾向。” 在央行宣布上调准备金率后,申银万国报告即如是指出。
的确,货币当局正在保护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之间寻求着谨慎的平衡。在刚刚过去的不到5个月中,为了回收经济体系中过多的货币发行,中国已经四次上调了自己的准备金率,达到历史性的16.5%。而为避免提升企业的信贷成本,抑制消费,同期中国的基准利率却仍继续保持在去年底的水平。这在一季CPI均值达到8%的背景下,使中国的实际利率处于负值。
上述情况已经引发了经济专家们之间持久的分歧。支持者认为,中国的通胀形势会在下半年回落,而中美利率倒挂也对货币政策有所限制;反对者则对未来的物价形势不甚乐观,并强调预期的作用。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史蒂芬.罗奇甚至在他最近期的一篇文章中暗示,中国哪怕应该牺牲部分经济增长,也不应该对为负值的实际利率有过多的容忍,中国的紧缩政策应继续加大力度。
这是一个重要分歧。经济历史已经证明,在更为坚决的反通胀背后必然意味着一定程度的经济减速。而之于顺经济周期的银行业,这必然意味着其资产质量面临着减计的压力:大量工厂的倒闭和地产价格的下跌,将会使银行的既有信贷价值大幅缩水。
尽管上述画面多少有些令人悚然并遥远,但4月的CPI和未来的经济形势却仍多少令人担忧。与市场此前普遍预期8%-8.3%相比,4月CPI并未回落,而是进一步反弹至8.5%。石磊指出,这预示通胀压力仍没有明显减缓。主要是食品类环比回落不明显、非食品类环比涨幅提高,未来核心CPI环比涨幅预期将继续扩大。
令人担心的是,高居不下的通胀压力以及由此采取的行政限价、银根紧缩已经给工商企业的资金状况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持续的紧缩,则将使这些企业的财务压力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银行业为贯彻从紧政策所采取的主动资产配置调整,业已悄然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的未来走向,进而涉及到贷款担保资产的质量,银行业的资产质量风险链条已经逐渐显现。
风险传递链条
石磊表示,由CPI引发的紧缩政策首先会通过增加企业的信贷成本,影响工商企业的资金链产生影响,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下行将对银行资产质量带来风险。
据天相投顾统计,一季度,可比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下降了30%多。与此同时,经由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提升、出口退税等因素综合影响,一季度上市公司净例润同比增速仅为17%。
石磊指出,值得担心的就是在银根继续紧缩和国家限价的情况下,企业的大量倒闭。
另外,为治理通胀而启动的紧缩政策亦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融资、购房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进入阶段性调整,房地产市场交易目前并未出现放量。而与此同时,银行执行紧缩政策,资产配置为求收益最大化,开始压缩消费信贷而多投向工商企业。
石磊指出,在此情况下,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可能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楼市成交量萎缩将使房地产商资金回流困难,甚至出现债务危机;第二,房价大幅下降可能使按揭购房的个人放弃抵押的房产。
此外,为应对通胀,年初以来人民币升值的幅度明显加快。国泰君安报告指出,如人民币升值过快,出口企业未能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更新技术,加上外部需求因次贷危机疲软等因素,将使我国出口企业面临巨大冲击而陷入困境,由此将使那些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增加不良。此中风险亦值得关注。
而在侵蚀资产质量的同时,上述紧缩政策还会通过汇兑损失和强迫银行改变资产配置而使银行业收入项下产生下降。据交行研究部测算,人民币每升值一个百分点,在2007年底的风险的敞口基础上,银行就会相应损失一个百分点的利润。而多家机构普遍预测年内人民币将升值10%。
而由于存款准备金的利率更低,据申银万国测算,静态情况下,上市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每上调100bp,从债券调拨将影响净利润约1.5%,从贷款调拨将影响净利润约3%。动态情况下,假设存款准备金率从15%上升至18%,对2008 年利润的负面影响约为5%。
前景分歧
安信证券分析师高源在她的《关于银行4 月月报的一些补充看法》称,目前预言银行资产质量的全面崩溃仍为时尚早。因为从行业角度看,可怕的不是企业盈利变差,而是土地价格的崩溃或者企业现金流断裂,只有这样银行才可能出现大规模坏账。但这个条件现在还远未看到。
天相投顾也在报告中分析指出,鉴于我国住房按揭贷款最低首付比例为30%,并且住房价格仅在少数城市(深圳、广州等地)出现了一定回落,预计整体住房贷款资产质量出现系统性风险可能性较小;另对房地产商的调控,亦在使更多居民有能力买房,维护社会和谐发展,而并非直接针对房地产行业的打压,大量房地产商破产当非监管层希望看到。即使少量房地产商破产而产生不良贷款,银行也可以通过处置土地、房产等抵押物减少损失。
国泰君安也指出,由于房产商可通过适度降价促销,回流资金,且房价跌幅普遍超过30%-40%的可能性较小,银行因此增加不良贷款的可能性总体较小,风险尚属可控;而至于出口类企业受挫,对银行的影响亦有限。一因此类贷款在银行总体贷款占比中较小,另出口行业大多为我国原来的比较优势行业,其实力和机制可一定程度化解风险,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尽管如此,重回乐观似乎还为时过早。当资本市场上的“小非”纷纷抛售手中股份,以及一些地方出现土地流拍现象时,企业资金状况是否理想,以及土地价格能否继续保持高位则打上了疑问。需要分析的是,这是否是某种程度上经济正在出现的暗示信号。
“资产价格的继续维持靠的是钱。如果大家都没有钱,就比较麻烦了。”石磊分析说。他表示,现在但愿消费和投资不要出问题。只要GDP继续保持在10%以上,银行的资产质量就不会太有问题,但如果低于这个数字则比较麻烦。
然而仔细检查最新的CPI数据,与消费有关的住房类、汽车、通讯等消费品价格上涨则明显放缓,这显示由于物价上涨,实际收入下降正在对消费的可持续性产生威胁。雷曼兄弟不久前的一份报告则明确预计,中国经济的两位数增长不会长久。
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首次突破50万亿元,达到52.6万亿元;其中贷款占53%,投资占23%;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6.2%,达到历史最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