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特别报道
  • 7:财经要闻
  • 8:路演回放
  • 9:观点评论
  • 10:时事海外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环球财讯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7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2008 年 5 月 1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6版:机构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6版:机构视点
    产业升级: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之路
    央行预计未来中国经济运行动力不减
    4月份工业生产受外需拖累出现放缓
    券商研究机构评级目标涨幅巨大品种追踪(统计日:4月27日至5月15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产业升级: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之路
    2008年05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中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持续增长速度是史无前例的。但是国民经济运行至今,也积累了深刻矛盾,国民经济若要继续维持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是必然的选择。我国经济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阵痛”且可能延续一段时间,但转型中的负面影响将趋于减弱:国家产业整体布局趋于合理,区域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东西失衡的经济结构得到初步修正,经济社会发展较之以往更为均衡。

      目前国家产业调整政策效应开始显现,“万商西进”对于推动“中部崛起”助力巨大;同时东部发达地区许多省市、许多产业已成功实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东部产业转型迁移对中西部的溢出效应凸现,中西部开始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高科技行业、新兴服务业、节能减排及环保行业逐渐成为我国转型经济的热点和主流,已展现出强势发展的势头。

      当然,我国经济转型之路才刚刚开始,其蕴涵的巨大潜力尚未充分显现。我们预测,如果产业结构成功完成转型迁移,我国可能迎来至少10年的新一轮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期。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即在国民经济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和各生产部门内部建立起最佳的比例关系,对各国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2008年中国经济既面临通胀持续高企等“内忧”,又有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外部需求减缓等“外患”,如何度过“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并把中国经济发展引入持续、稳定、健康、均衡地发展道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被纳入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成为求解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锁钥。

      (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时空环境

      1、外企群体性“逃离”与撤迁——现象与成因

      最近一段时间,在山东青岛的韩国企业“夜半逃逸”事件一时闹得沸沸扬扬。不独山东境内的韩企,长三角及珠三角的港台资企业,也经常发生个别企业老板为逃避员工工资而丢弃工厂和工人不管的“半夜逃离”事件。除了非正常“逃离”的企业,东部沿海地区大批外企正有计划地撤厂或迁移。根据深圳贸工局的统计,自2005年以来,共有500多家企业迁出深圳,这些企业的年产值约150亿元。此外,预计珠三角地区今年约有10%,7000家港资工厂将停产,这个比率可能是20年来最高的。

      外企撤离外迁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企业运营成本大幅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珠三角地区劳动力、土地、原材料、能源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与国内部分地区逐渐拉开,此即业内所谓的“三缺四涨”(缺工、缺地、缺电;油价涨、工薪涨、租金涨、原料涨);二是出口退税等国家政策调整降低了部分出口企业利润,增加了资金运营压力;三是人民币升值给企业带来不小压力;四是东部的环境承载力趋于饱和,推高了土地成本。加上民众健康意识与环保意识的觉醒,污染企业已难觅栖身之地。

      2、外企撤迁的蝴蝶效应

      目前外企撤迁的蝴蝶效应已开始显现,广州海关《2008年2月广州企业进出口统计简报》数据表明,今年2月份来料加工出口同比下降21.7%。珠三角9个城市出口增幅仅为0.5%,增幅下降20.2%,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低附加值出口产品如鞋类、玩具、塑料制品的出口下降幅度为7.2%、27.9%、38.3%。

      面对珠三角传统产业的内移趋势,各省市招商团闻风而来,目前中西部地区各省已经做好准备并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把握产业转型升级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以振兴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外宏观经济背景

      1、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加剧——黑云压城

      对于2008年全球经济发展形势的判断,雷曼兄弟在《全球:2008年经济展望》用“黑云压城”来作比,可谓画龙点睛。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尤其是美国经济减速,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有的影响已经显露,并且还会继续显露。比如原油、谷物、石油、食用植物油、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明显加大了中国控制通货膨胀的压力和威胁,也增加了控制通货膨胀的难度;美国经济减速直接的结果就是减少了其对外部需求,受此影响中国对美国出口已现疲态。这种贸易格局表明我国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优化,一些劳动密集型、商品附加值较低的中小外贸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

      2、我国经济形势及产业环境——困境与出路

      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从总体上或基调上看是好的,但毋庸讳言,2008年中国经济既面临通胀持续高企等“内忧”,又有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外部需求减缓等“外患”,2008年将是我国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各种矛盾与困难交集在一起,我国经济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

      (1)困境之一:CPI的“降”与GDP的“升”,孰为先?

      自2007年底,CPI指数一直往上直窜。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认为,目前存在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通胀的风险;与CPI增幅加速相比,由于政策性紧缩、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和经济自然减速等因素叠加影响,2008年GDP增幅呈下滑趋势,有理由相信2007年的GDP增速是这轮周期的峰值。如果经济增长有下拉动力,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还在延续,这个时候的宏观调控是要保经济增长,还是要抑制通货膨胀?政策取向将决定中国能不能挺过这一轮全球经济萧条。

      从历史经验来看,反通胀通常都将“牺牲”部分经济增长,因此,为控制通胀,2008年GDP增速下降势所必然,政府决策层将不得不在降低通胀与保持增长之间艰难地做出取舍。

      (2)困境之二:货币政策是严格从紧还是适度调整?

      面对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过热现象,200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货币政策由“稳健”改为“从紧”。各方对于治理通胀的必要性并无分歧,主要争论焦点在于紧缩的调控政策是否会使经济走入一个下行通道,过度调控是否会使经济政策诱发出新的社会问题。具体说来,当前货币政策至少面临以下几方面考验:一是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加大,紧缩货币政策和全球经济放缓的合力可能导致GDP增速大幅下降,增加了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二是中国企业盈利增长在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放缓,比市场预期早了一个季度,如果过度严控信贷总量可能使实体经济难以承受。三是频繁采用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使得中小银行流动性明显吃紧。四是人民币大幅快速升值对出口冲击很大。

      单就目前的宏观调控而言,如何在缓解通胀压力的同时,又不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压迫。这些不仅考验着宏观调控的智慧,更需要开阔的眼界。

      (3)困境之三:产业升级与就业压力如何兼顾?

      今后一段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将不断加大,而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变化将产生重要影响。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发现,在3%的GDP增长率水平上,GDP增长速度每提高2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下降1个百分点;反之,GDP每下降1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上升1个百分点。奥肯定律被发达国家的经验所证明,也就成为调控宏观经济、解决失业问题的主要依据。

      我国是人口大国,安置就业任务特别繁重,尤其是今年“劳动就业法”的实施更加重了就业安置的紧迫性。东部产业转型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撤迁,相应地结果就是大量劳动岗位的减少和失业。因此,劳动就业因素可以说是我国产业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逾越的政治现实。

      从目前我国现实环境来看,维持适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符合我国的资源禀赋特征和比较优势原理,因此,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重视生产技术进步如何兼顾;产业转型如何稳妥地转移劳动力,实现产业升级与就业保障的两不误,实现产业转移与劳动就业的同步梯度迁移,将考验产业政策制定者的智慧。。

      

      二、我国产业结构矛盾问题及产业结构升级的障碍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效益偏低。此外,GDP的地区结构、地区差异扩大。从人均GDP的变化情况看,中国的区域经济结构形成了东部沿海较发达、中部地区处于工业化早期、西部地区总体还较落后的梯度格局,且东部与其它各部的差距在这几年中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

      当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三次产业结构比较粗放和落后,服务业在GDP占比中依然偏低;产业集群程度较低且表现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生产供给结构不能快速应对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产品结构陈旧,多数行业中一般产品相对过剩,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企业组织规模小而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主要技术装备、生产工艺落后,劳动生产率低;高素质劳动者和管理人才缺乏等。

      (二)基础产业发展滞后

      目前我国基础产业发展落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薄弱、后劲不足。农业落后既是其它产业部门不能很快发展的原因,又是其它产业部门相对落后的表现。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落后已经成为长期阻碍全国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瓶颈。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和地区政策支持基础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各个地区在扭曲的价格体系下,受地区利益驱使,不注重基础产业发展而发展一般加工工业,致使加工能力过分膨胀,加深了结构性矛盾。

      (三)与市场格局不匹配的产业结构阻碍经济发展

      从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要求来看,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滞后的产业结构严重影响资源的重新组合,从而影响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其次,某些地区落后的产业结构严重阻碍经济运行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降低了企业参与国际价值链分工的能力。

      (四)产业结构趋同性严重

      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是我国产业结构中的一个长期现象。上世纪90年代之后,通过经济调整和政策调控,各地区盲目建设情况有所缓解,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不合理的地区工业结构趋同却没有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存在的产权关系混乱和对企业的行政管制,依然阻碍着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趋同性还造成生产能力过剩、产品供过于求,引发了过度竞争,加剧了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的紧张,导致地区经济割据和自我保护现象日趋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基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我国产业升级路径

      (一)全球产业价值链类型

      全球产业价值链理论中最重要的三个问题是进入壁垒和租、控制权和链条位置的升级。参与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必须具备资源禀赋上的比较优势或者人为创造优势,比如技术和产品差异。但是价值链条中众多的“价值环节”,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等量价值。实际上不但只有某些特定的价值环节才能创造更高的附加值,而且某些辅助或支撑环节并不创造价值(并非说它们不重要)。这些高附加值的价值环节一般就是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谁抓住了这些战略环节谁就抓住了整个价值链,谁也就控制了该行业。产业价值链的控制者控制着链条的生产布局和升级机会,只有得到控制权才能获取更多的租。由此可见,要保持全球产业竞争优势,关键是掌握该产业全球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

      (二)基于全球产业链环节中我国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依据全球产业链演进发展理论,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现实条件,要实现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升级有以下三条路径选择。

      1、技术创新生产者驱动的我国产业升级路径

      这是基于生产者驱动下的我国产业升级路径,意即生产者通过各种投资途径在全球市场上组织商品生产和销售,最终形成生产者占主导的生产网络体系。在我国,重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当走这条升级路径,因为此类产业的核心环节是研发与设计,占据了该环节,就控制了整个价值链的核心。但问题是在我国这类产业中,核心技术多为国外所有,因此,技术创新必不可少。

      2、品牌运作产品采购者驱动的我国产业升级路径

      这是基于产品采购者驱动下的我国产业升级路径,意即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完善销售渠道的产业主体,通过全球采购和OEM生产等组织起来的跨国商品流通网络,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那些奉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或地区工业化进程。属于购买者驱动的产业大多是轻工业,如服装、食品和小家电等。这类产品本身就有市场,技术集成度相对较低并且存在大量的竞争者,销售占据这类产业核心环节,因此,在购买者驱动的全球产业链中需要将努力重点放在自身销售渠道和品牌形象的树立上。

      3、基于中介驱动下的我国产业升级路径

      系统整合中介组织是指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商品生产者与商品经营者之间以及个人与其它社会组织之间,从事服务、协调、评价等活动的组织与机构。中介驱动的作用在于运用专门知识和智力劳动向社会提供特定的产品或服务,通过发挥沟通、协调、监督和信息反馈等功能,整合产业主体之间的经济联系,及时传递有关市场信息,有效沟通供需双方,降低交易成本,加速交易进程,提供最佳的决策方案和管理模式,进而促使完整的生产和销售体系的形成与演变发展。

      目前我国产业发展所能依靠的资源、低劳动力成本等优势已被利用到极限,进一步实现经济质的飞跃只能靠产业升级。无论从何种角度分析,产业升级都将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必经之路。

      (执笔:夏敏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