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特别报道
  • 7:财经要闻
  • 8:路演回放
  • 9:观点评论
  • 10:时事海外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环球财讯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7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2008 年 5 月 1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2版:谈股论金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2版:谈股论金
    机构论市
    交行解禁股对市场冲击有限
    辩证看待多层次市场估值体系
    冲高遇阻显现主力谨慎心态
    反弹行情面临一定压力
    电力板块
    谨慎看待热炒行情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辩证看待多层次市场估值体系
    2008年05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华林证券研究中心副主任 胡宇
      ⊙华林证券研究中心副主任 胡宇

      

      近期某些机构开始倡导二级市场进入由全流通市场带来的多元估值体系和"新蓝筹"时代。上述机构认为以大小非为代表的产业资本和以基金、股民为代表的证券资本的博弈已经开始展开。他们认为产业资本是通过评估现有资产价值和未来价值创造的能力,采用市值评估法,更偏重于公司的资产价值和投资回报期;而以基金、股民为代表的证券资本则更多的借助于市盈率和市净率来评判估值。这样的论点确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用估值体系来衡量市场的差别也似乎合理,但仔细分析,其实上述机构谈论的并非估值体系的问题,而是估值标准的问题。以笔者看来,无论采用什么样的估值标准,其实多层次市场的估值体系都一直都存在。

      以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在目前存在的三个层次市场:PRE-IPO、一级、二级市场。这三个市场的估值状况有分别不同。如果把PRE-IPO看作企业发展的最上游,即初级创业阶段的话,创投或风投的股权投资市盈率往往就在最低的估值水平上衡量。进入一级市场的投资人往往会提高股权投资市盈率,而一级市场的发行市盈率又会在前者的基础上提高。最终来看,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往往获得的是最高的市盈率投资标的物。因此,脱离市场产业链来看估值体系,往往会一叶障目,难以得到高屋建瓴的效果。

      理论上讲,市场从来不乏赚钱盈利的机会。关键在于站在哪个市场、何种角度来建立盈利模式。如果站在一级市场的角度来分析二级市场的估值水平,你会觉得二级市场是高风险低收益的市场;但如果站在二级市场的角度看一级市场和PRE-IPO市场的估值与机会,你会觉得盈利机会更多,投资成本也相对较低。以私募股权和风投为例,在2006年的时候,二级市场市盈率普遍为20倍左右,股权投资市盈率也就在5倍-8倍左右;到08年的时候,二级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已经超过30倍,风投、PE们买入公司股权的价格大概15-20倍左右,有的甚至达到25倍。换句话说,私募股权和风投在介入企业之前,就要考虑到未来二级市场的套现。因此,在私募股权基金和风投们正在变成了大小非的同时,他们的投资收益率也很容易实现平均一倍的增长或者更多。随着越来越多的PE(私募股权基金)和风投介入PRE-IPO市场,其市场的估值水平难免不上升,这样可能推动一二级市场估值水平相应水涨船高。但事物发展总有两面性,随着大小非解禁流通的开始,二级市场的估值有可能出现某些限制。正如先前某些机构所谈论的那样。大小非代表的产业资本更加可能接受相对较低的估值。一方面是二级市场由于大小非的上市流通带来估值水平的下降,一方面也是一级市场及PRE-IPO市场估值水平的上升。因此,一、二市场的估值之间的差距可能会逐步缩小,由此导致打新股资金的边际收益逐级下降,同时,投行业务也许跨入真正的卖方时代。

      在价值投资者看来,无论是采用市值管理、还是采用PE、PB来评价市场估值,万变不离其宗,首要的标准还是基于公司的内在价值。一家公司的市值如果偏离内在价值太多,那就不具备安全边际;一家公司的股价如果偏离每股净资产太多,同样也没有投资价值。用内在价值的评判标准可以很好解决目前估值体系混乱的问题。因此,作为价值投资者而言,无论是产业资本还是证券资本都可用公司的内在价值为标准来衡量一家企业的价值。以价值投资者的眼光看,也许当前二级市场价值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相比之下,一级市场和PRE-IPO市场的估值较低,仍有潜力可挖。当然,估值的高低也是相对的,在市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时候,往往会面临不同的估值水平。在牛市阶段,二级市场往往高达30、40倍,而到熊市,10倍的市盈率也不觉得低。同样的事情也可能发生在一级市场和PRE-IPO市场里。

      从目前的阶段来看,PE和VC风潮仍很旺盛,直投和风投的收益也不会低,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大,预计未来私募股权基金和风投们的投资风险也将加大。同时,随着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估值体系接轨的加快,一级市场的无风险套利机会将可能逐渐消失。因此,PE和VC的泡沫化难免会破裂。当然,现在说泡沫化破裂可能为时尚早,相比二级市场的高风险,目前的私募股权市场和创投市场仍值得关注,毕竟,中国的资本市场还需要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仍在构建之中,市场正期待着OTC、创业板等新鲜事物的“盛装公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