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德双边投资中的“单行道”状况正在改变。经济、地理等优势使德国开始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欧洲的首选国家,投资的规模和数量都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
近日,德中经济联合会举办的中国企业在德投资研讨会与会人员一致认为,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逐渐“从世界经济的外围走入核心”。目前中国已不仅仅是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而且可能在短期内成为世界重要的对外投资国。
据统计,自2001年首次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后,2003至2007年的5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年均增幅达到70%。目前,中国销售额靠前的100家企业中,已有三分之一在德国开设了分支机构;截至2006年底,仅在德国西部的北威州和黑森州地区的中资企业已达718家,在过去3年内增长了3倍。
目前,在德投资的中国企业呈明显的“集聚效应”,德国北部的汉堡市、西部的法兰克福、科隆、杜塞尔多夫和南部的慕尼黑等大城市成为中资企业的主要聚集地。紧邻海港的汉堡吸引了大多数中资贸易企业和航运物流企业;而在德国第一大空运中心和金融中心的法兰克福,则有很多机械、服装、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中资贸易零售企业。我国几大主要银行也都在法兰克福开办了分行。
从企业类型来看,目前在德投资的我国国有企业占30%左右,民营、个体企业占近70%,这一趋势仍在进一步加强;从投资金额看,国有企业仍占到对德投资的80%以上;从规模看,目前有超过10%的中资企业年营业额超过百万欧元。
除了直接开设公司外,我企业在德投资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跨国并购、战略联盟以及设立研发中心等方式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
近年来,五矿、沈阳机床、尚德太阳能等公司都在德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并购。德国欧洲经济研究中心4月份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在欧洲跨国并购中的比例已从2000年的几乎为零上升到2007年的3%左右。
据德方调查,中资企业对投资德国较有信心:德国西部地区三分之一的中资企业计划近期增加投资;三分之二的企业未来两年将增加雇员;四分之三的企业相信未来两年内将有较大发展。
总体而言,我国企业的对德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德中资企业目前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困难:如流动资金短缺、缺少语言和专业方面的人才、签证办理时间过长影响公司人员正常轮换、我企业在德市场容易形成相互竞争等等。
此外,德国部分地区也开始对中资投资予以择优筛选。许多城市对外来投资提出了投资总额和创造就业岗位的限制。德中经济联合会副秘书长姚红星女士提醒,“任何城市的地方政府都不会为过小规模的投资铺开‘红地毯’。”中国驻法兰克福经商室赵勇平领事也指出,创造就业岗位是德政府“政治经济政策的核心”。只有能创造新就业岗位的投资项目才会从当地政府获得贷款、居留签证等必要的支持。
赵勇平表示,中国企业应当重视投资前可行性调研工作、认真了解和遵守当地的法律、积极实施“本土化”战略、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等,与当地的工商协会、中资企业协会、当地使领馆等加强联系,共同为中资企业在德的顺利发展创造有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