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全流通的实现,促使上市公司大小股东的利益在市值这个目标上取得了一致,上市公司的经营目标由此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同时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也加速了我国经济的证券化进程,宏观经济管理再也不能仅以实体经济为作为单一考量,而应当着眼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相互协调、促进。这样,市值管理就成为了我国宏观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上周六在京发布了题为《市值:管理新革命》的主题报告,该研究中心主任施光耀在报告中提出了上述观点。
市值管理浮出水面
报告认为,伴随着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正在经历一场以市值为标志的管理变革。
数据显示,在2006到2007年证券市场大牛市的环境下,我国经济证券化率大幅提升,从2006年的42%一举突破100%达到2007年的151.5%的水平,仅仅走过了1年历程,而相应的美国证券化率从50%提高至100%用了7年时间,韩国则用了4年时间。截至2007年底,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值规模已经突破3.27万亿元,一年的发展是过去9年总和的3倍。
对此,该报告认为,从微观上讲,资本市场全流通的实现,促使上市公司经营目标从追求利润、追求资产转向了追求股东价值即市值,企业之间的竞争性质也发生了从争夺客户向既争夺客户、又争夺投资者的转变。
而从宏观层面上说,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我国经济的证券化进程,使虚拟经济在我国宏观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宏观经济管理再也不能仅以实体经济为单一考量,而必须着眼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对立与统一关系,通过调节市场整体市盈率和上市公司利润率等宏观市值管理手段,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相互协调与促进。
市值管理成新课题
报告认为,所谓宏观市值管理,就是通过对资本市场供求的调节影响总市值,从而确保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最佳匹配与促进。
施光耀依据报告发表主题演讲时也强调,宏观市值管理的主体是中央政府,目标是确保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最佳匹配与促进,从数量上来讲,就是要使虚拟经济的总市值与实体经济的GDP之比,即经济的证券化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报告研究表明,宏观市值管理的着力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提高市场整体市盈率和上市公司总利润以提高总市值;二是保持证券化率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并通过调节市场整体市盈率、上市公司利润率来实现;三是从经济证券化率来看,证券化率的提高包括经济泡沫化和经济证券化的过程。上市公司利润率的提升是经济证券化的过程,整体市盈率的提高则是经济泡沫化的过程。
报告还指出,我国开展宏观市值管理时应考虑到我国经济证券化率每年应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实现这一增长可以有两种途径,即提高现有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让更多盈利的企业通过IPO实现上市。
此外,由于相对于对实体经济的调控,我国对虚拟经济的调控仍处于探索初期,因此报告也提到我国的宏观市值管理还面临着包括虚拟经济管理意识、管理机制、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标准等方面的挑战,同时在中国资本市场逐渐开放的过程中,应当采用什么样的速度、多大的力度来打开国内市场,确保我国虚拟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也成为考验监管层监管能力和智慧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