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财经新闻
  • 6:观点评论
  • 7:环球财讯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市场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8 年 5 月 2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汽车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汽车周刊
    双重挤压 汽车业毛利率下降已成定局
    另眼看不能涨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另眼看不能涨价
    2008年05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琼
      ⊙本报记者 吴琼

      

      不敢贸然涨价的中级车,对生产企业来说是一种痛;但对投资者而言,或许是一种相对的快乐!

      如果仅从企业个体看,这是一种难言的痛。无法向上下游转嫁增加的成本,最终会导致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但如果和其它细分市场相比,进而与其他行业相比,生产中级车的企业显然获得了较为安全、较为理想的投资回报。因而,一些具有规模优势、技术优势的企业或将成为相对安全的避风港。

      从国外的先例看,能涨价并不是好事。在几大汽车巨头盘踞的美国市场上,日本丰田、通用汽车都开始提价。但如果让投资者作选择,大家宁愿选择不能涨价的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因为一个谁都不敢贸然涨价的市场,必然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尽管有很多生产同质产品的企业,但也有庞大的、增长的消费市场作后盾。

      尽管国内的经济型轿车开始提价,但企业更愿意进入中级车市场。这是因为利润在背后起作用。因为没有足够丰厚的利润;没有足够的市场增长空间,仅靠政府或者其它形形色色的“补贴”,无法支持如此多的汽车企业激战中级车市场。

      单就毛利率看,中级车和经济型轿车悬殊较大。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中级车企业的毛利率基本上20%左右,经济型轿车毛利率多在7%左右。如果从市场增量看,中级车市场现状也好于经济型轿车。在中国汽车整体销量持续保持二位数增长的情况下,经济型轿车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2006年,以经济型轿车为主的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近三成,2007年下滑至26%,2008年前四个月继续下滑至25.46%。而中级车市场占有率较为平稳。

      随着国民财富的稳步增长,中级车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正因为看到这一点,生产经济型轿车的自主品牌企业开始向上拓展,进军中级车市场,与合资企业展开正面较量。这些搅局者是否会导致中级车大幅降价,成为业内关注的话题。但搅局需要资金、人才、营销网络等一系列实力作后盾,更需要品牌的认知度。至今为止,我们尚未看到自主品牌成功搅局中级车市场。

      众多参与者带来更为激烈的竞争,这折射出中国汽车业充分的市场化。按照惯例,一个充分市场化的行业,应该从过度分散走向集中。置身其中的企业或者收购兼并,或者结成联盟,这样才能在与重要零部件、原材料供应商的谈判中占据主动地位,才能通过规模效应消化掉一部分成本。

      但汽车业的过度集中并不是值得庆幸的事。一个市场若只能容纳两、三家巨头是一种悲哀,此时这一市场的毛利润率多数是不断下滑或者市场处于萎缩状态。一如今天的美国汽车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