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财经新闻
  • 6:观点评论
  • 7:环球财讯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市场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8 年 5 月 2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3版:创业板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3版:创业板
    安徽企业力争搭上创业板“头班车”
    “创业板是让企业做大做强”
    十年孕育欲破壳
    光速创投基金
    8亿美元加注中印企业
    创业板规则呈现十大提高
    惠普豪赌IT服务139亿美元鲸吞EDS
    “上市是很多高新企业必走之路”
    创业板公司应兼顾东西部
    心向创业 追逐日光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心向创业 追逐日光
    2008年05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彭友
      ⊙本报记者 彭友

      

      5月15日,浙江绍兴袍江工业区。浙江向日葵光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向日光科)门前的空地里,两个白炽灯泡在一块太阳能电池板上与日光争辉。

      “公司一直在做准备,希望找到一个合适的资本市场作为平台,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在办公室里,向日光科董秘胡放鸣对记者说。然而,胡放鸣只是一再阐述“合适的平台”,而不是把落脚点局限在呼声日甚的创业板上。

      “创业板如果有吸引力的话,公司肯定会去争取。”胡放鸣又向记者强调说。

      

      只待创业板细则出台

      2008年3月21日,《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出台。3月24日,深交所在深圳召开“创业板首发管理办法创业企业和创投机构座谈会”,与会人士包括来自行业各不相同的13家创业企业的负责人,向日光科董事长吴建龙也名列其中。由此,向日光科“一举成名”,成为渴望追逐创业板蛛丝马迹的资本市场研究的焦点。

      “实际上,我们并没有任何内部信息。”胡放鸣澄清说,“现在也是和市场一样,在等待进一步的细则出台。”

      虽然胡放鸣的措辞颇为斟酌,但向日光科的行动却还是进行得紧锣密鼓。公司目前还是港商独资企业,但股份制改造方案却已经制作完成,只待创业板细则出台,便可以按照流程次第上马,“速度将会很快”。

      据胡放鸣透露,这家港商独资的企业,已有引进投资机构完成股份制改造的计划。

      目前,向日光科已经延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和国浩律师事务所来处理相关工作,“券商正在联系之中”。按照胡放鸣的语气,向日光科应该已有比较明确的对象,但他并没有披露具体是哪一家券商机构。

      胡放鸣表示,公司要实现技术、管理、资金的高速提升,必须打通融资渠道。尤其是在产能规模方面,只有将规模做大,才能体现出规模效益。

      “公司上市募集的资金,也将主要用于扩张产能的计划。”胡放鸣透露说。

      在3月24日的“创业板首发管理办法创业企业和创投机构座谈会”上,向日光科董事长吴建龙指出,倘若不改进现在的发行定价模式,他们会考虑放弃在创业板上市。

      知情人士则向记者表示,虽然向日光科在是否登陆创业板方面依然不置可否,但公司已经按照相关的流程在梳理各方面的架构,只要不出现太大的意外情况,向日光科登陆创业板应无疑义。

      

      产能目标575兆瓦

      向日光科提供的材料显示,在平均光电转换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础上,香港优创国际投资集团于2004年选址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绍兴市,投资组建浙江向日葵光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是一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伏能源产品研发制造企业。”

      据记者了解,香港优创的董事长也是吴建龙。吴建龙是绍兴诸暨市人,麾下还拥有房地产、化工、制药等多家企业,大多集中在绍兴当地。其中他的浙江贝得药业有限公司便与向日光科相毗邻。

      当地知情人士介绍说,吴建龙在一次考察之中关注到了新能源的利用,认为节能环保的产品在未来的世界肯定会大行其道,遂决定投资上马太阳能项目。

      向日光科成立于2005年3月,当时的总投资2670万美元,注册资本为1157万美元,目前注册资本已扩张至4400万美元。公司性质为港商独资企业。

      2006年4 月,向日光科建成投产,主要生产5英寸(125mm×125mm)、6英寸(156mm×156mm)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以及160瓦、170瓦、180瓦等规格太阳能电池组件。

      “起初,公司是25兆瓦的规模。”胡放鸣介绍说,由于产品供不应求,公司决定再增加50兆瓦规模,到2007年12月,公司的产能已达到75兆瓦。

      根据向日光科的发展规划,公司拟再增加100兆瓦的产能,新厂房就在公司一侧,目前正在加盖之中,预计2008年底能够完成,届时产能将达到175兆瓦。如果2008年年底前成功上市,则2009年底产能将达到375兆瓦,2010年底达到575兆瓦的生产能力。

      胡放鸣说,575兆瓦产能是公司目前所规划到的目标,至于以后会否继续扩建,则要取决于公司及整个市场的发展态势。

      向日光科总经理俞相明则表示,“公司一步步是走得很稳健的。”最开始,公司上马一小部分产能,发觉各方面的情况还可以后,再将规模逐步扩大。

      “实际上,公司今年的订单早已经排满。”俞相明告诉记者,如果愿意的话,向日光科的订单能够排到3年以后,但囿于规模,公司不敢应接下来。

      向日光科预计,公司2008年主营业务收入人民币15亿元左右,利润1.5亿元左右。而在今年的3、4月份,公司每月都实现了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利润。

      可以与之相比照的是,2005年12月,无锡尚德登陆纽交所。2007年,尚德电力完成产量360兆瓦,形成540兆瓦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超100亿元。

      

      管理和技术相结合

      目前,向日光科的产品主要销往欧洲,以及东南亚等地。公司已获得欧洲TUV认证,并正在申请美国UL认证。“简而言之,这个行业所要求的资格认证,向日光科基本都已取得。”俞相明表示,UL认证申请下来之后,公司产品也将随之进军美国。

      据介绍,向日光科在境内外均有采购,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公司已将原来的市场采购,改为现在以预付款的形式进行采购,其中最大的支出是硅片采购,占到成本的80%左右。

      相较于业内包括无锡尚德在内的多家同类企业,俞相明坦陈,对于下游厂商而言,他们之间的产品差别并不算大,“只是在制作流程和关键点上有所差异,但并不影响下游的使用”。

      既然对于采购商而言,产品差别不大,那么生产企业就必须依靠低廉的成本和可靠的技术,才能在竞争中胜出。

      在俞相明看来,太阳能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非常讲究管理和技术的结合”。他强调说,环境管理、生产流程管理非常重要,团队的经验、对行业的理解是制胜的关键利器。

      “向日光科产品的价格、质量、服务承诺都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俞相明说。

      据他介绍,向日光科的团队主要来自宁波,那里在上世纪80年代末便成立了一家太阳能厂,拥有20多年的经验。

      “也许在其他产业有差距,但在太阳能方面,中国并不弱于任何其他国家。”俞相明提醒说,由于这一行业涉及航空航天等领域,中国在很早的时间便开始了研发。

      对于这个行业所面临的竞争,俞相明认为,目前太阳能市场才刚刚起步,发展空间巨大,至少在5年之内都会高速发展,因此还谈不上太多的竞争。但向日光科即使不是数一数二,也肯定是名列前茅。

      即便如此,向日光科还是决心加强研发力量。董秘胡放鸣透露说,公司拟在团队方面投入2000万人民币,在研发设备方面投入6000万人民币。

      向日光科还表示,2008年将投入2500万人民币,用于提高产品的转化率,并进一步促进光伏能源产品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