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大地震举世震惊。在这场灾难面前,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人性与效率,同样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抗震救灾工作之所以如此有力、有序、有效,除了强大的组织力与改革开放30年积累起来的综合国力外,还有一个特质,就是信息传播的全面、及时、有效。这既满足了海内外公众对灾害及救灾信息的高度需求,也博得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从本次救灾信息到目前为止的传播特点看,它的广泛、对称、及时、深入,都是前所未有的。信息是现代社会公开、公平、公正与效率的保障。无论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还是接受者,在这次救灾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高度社会关切、人性关怀与社会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社会效果,也是前所未有的。
首先,从信息发布者这个层面看,与事件直接相关的当事方能否及时发布准确、有效的信息,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大。自地震爆发以来,国新办等机构几乎每天都要组织一场甚至多场记者招待会,邀请相关部门专家与主管,直接回答社会公众最关心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与基本信息。这样做,不仅能解疑释惑,更有利于社会各方以最理性、最有效的方式作出反应。
其次,从信息传播者这个层面看,各类传媒能否在第一时间,全面、客观、公正、深入、对称地反映事件的真相,既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也是对媒体自身专业素养的考验,对媒体社会责任、公民意识与人文关怀的考验。这次汶川大地震,境内外媒体全方位持续不断地在一线报道,特别是对灾区各方面信息的对称性传播,对社会公众了解灾区不同情况,满足不同信息需求十分重要。只有对各利害相关方信息进行对称性传播,才能满足最大多数人的需求。
此外,从信息接受者这个层面看,社会各方的反应不仅与信息能否有效传递直接相关,与信息的质量,信息是否全面、客观、及时、透明地反映事实真相直接相关,而且有效的信息也直接影响了社会各方的互动行为,从而对事件的进程产生直接影响。这次抗震救灾,之所以引起海内外如此巨大的反响和积极回应,正是与信息的全面公开透明与及时传播有关。而对受众知情权的尊重,且由此产生了如此明显的正面效果,非常值得重视。
其实,当代社会既是一个信息社会,也是一个公民社会。这次救灾信息的全方位传播,反映了一个现代公民社会对基本信息的立体需求,反映了信息在现代生活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信息已是人们思想的资源、生活的资源与行为的资源。同时也是社会管理效率的见证与防腐剂。这次救灾信息的大传播,其意义已超出了救灾本身。对资本市场来说,也有极为重要的启示。
首先,按照“三公”原则,信息的及时性传播,可以安定社会,稳定市场。任何信息,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传播,都有可能造成无谓的损失,特别是对弱势群体造成无谓的伤害;其次,信息的有效性传播,可以减少社会的盲目无序,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只有把最真实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告诉受众,才能减少盲动;再次,信息的对称性传播,可以实现公民的信息权益公平。不仅是不同社会群体和利益相关方的信息输出机会均等,同时也有信息享用的权益均等。这对当前的资本市场来说,具有特别现实的意义。
资本市场本来是信用、信息、信心“三信”市场。信息对市场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可惜在现实生活中,资本市场的信息传播并非时时如它应该的那样及时、准确、全面、对称,透明。此次抗震救灾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实践说明,只有全面、及时、有效地传播信息,才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惟有如此,资本市场才能走上与当代公民社会相称的运行轨道,发挥它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