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重要的基础化工品之一,苯酐是增塑剂(DOP)的主要原料,后者则在塑料制品中有广泛应用。记者昨天从中国化工网与中国增塑剂协会联合主办的“首届邻苯-苯酐-增塑剂产业链峰会”上获悉,由于成本高、需求少,增塑剂产业正面临多年来最严峻的时刻,洗牌在所难免。
去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疯狂飙升,苯酐的原料邻苯价格高企。受成本推动影响,国内基础化工产业出现分化。其中,苯酐行业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整体出现不景气,价格持续低迷,到今年4月份更跌至9300元/吨低位。而同为增塑剂原料的辛醇,则由于为少数行业巨头垄断,国内货源紧缺,进口量逐年递增,价格持续在高位运行。
就在辛醇厂家享受高额利润的同时,增塑剂企业却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成本的增加难以传递到下游终端,价格在去年下半年震荡下探,行业利润被严重压缩,以致不少厂家无奈选择限产或者停车。
不过,自本月起,苯酐价格率先出现一轮显著上涨。据中国化工网提供的数据显示,昨天,国内两大厂家山东宏信和金陵石化报出11500元/吨的高价,较上月每吨涨了2000余元。受此刺激,增塑剂价格也有所抬头。齐鲁增塑剂昨天报16600-16700元/吨,较一个月前的15450元/吨上涨了约1000元。
对此,中国增塑剂行业协会、苯酐行业协会会长司俊杰昨天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此次苯酐和增塑剂价格的上涨可能只是短期现象。
“尽管原油价格上涨对下游的苯酐和增塑剂产品是一大支撑,但终端用户难以承受日益高昂的成本,表现在最终的消费量长期上不去。在这种情况下,苯酐和增塑剂价格的上涨不可能一直维持。如果价格继续上调,则回落得会更快、更深。”司俊杰说。
据他介绍,增塑剂行业的原材料辛醇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推动增塑剂成本大幅上扬。而下游因出口受限,无利可途,需求大幅下降,这导致增塑剂产业链畸形发展,行业前景堪忧。
“考虑到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宏观调控,再加上国家加大环保、安全、运输等方面的治理力度,及上游资源向大型企业倾斜,这些都使得增塑剂市场的洗牌将在所难免。一些规模较小、无治理措施、在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的小型企业,日子将很难过。而没有苯酐配套的增塑剂生产厂家则会受到更大的成本压力。”司俊杰说。
中国化工网分析师高国芳则表示,造成增塑剂行业整体亏损的原因有四方面:一是厂家和贸易商对增塑剂行业投入的加大;二是下游行业的需求萎缩;三是上游原料价格高企;四是替代品对增塑剂的冲击。
据悉,我国增塑剂的生产能力目前已突破了200万吨,市场年消费量近160万吨,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国内A股市场上,生产苯酐和增塑剂的主要上市公司是广东榕泰。此外,蓝星新材旗下的中国蓝星哈尔滨石化有限公司也从事苯酐的生产销售,目前具有3万吨/年苯酐生产能力。
苯酐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有机原料,它是制造增塑剂、聚酯树脂和醇酸树脂的主要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