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观点评论
  • 5:时事国内
  • 6:特别报道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市场
  • T4: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6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信息披露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环球财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2008 年 5 月 30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A6版:货币债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6版:货币债券
    5月资金回笼量创年内新低
    人民币继续小幅走高
    有效汇率明显提升
    进出口行将发3年浮息债
    中交股份将发中期票据
    长期通胀:国际货币体系崩溃后的必然
    降息周期料将结束
    美元指数全面走强
    在观察中等待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长期通胀:国际货币体系崩溃后的必然
    2008年05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第一创业 王皓宇
      张大伟制图

      ⊙第一创业 王皓宇

      

      当面对全球以及中国媒体连篇累牍的对原油、粮食、铁矿石涨价等等通货膨胀新闻的报道,我们开始愁上眉头,看不清世界经济演变的大格局,未来几年,我们如何能有效配置资产?原油价格怎么涨得如此厉害,轻松越过此前不曾想到的130美元防线?粮食价格又怎么啦?更根本的问题是,这一轮几乎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到底怎么来的?它还会继续加强么?

      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仔细梳理了近几十年全球的经济教训,不禁有“昔日重来”的感叹。

      回顾世界经济史,有一个过程值得我们深深思考,那就是上个世纪的1970年代全球暴发的恶性通货膨胀。1973年-1981年的九年间,美国平均年度CPI在9.2%以上;日本的年度CPI一度冲到23%并持续五年在8%以上;英国和德国也分别冲破了9%和7%,可谓环球同此凉热。

      尽管有观点认为,两次世界石油危机是1970年代全球恶性通货膨胀的原因,但是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从未信服。他们一方面提出了石油危机观点难以回答的质疑,另一方面从货币的角度出发,观察到从1970年代初开始,全球出现了货币供应超常增长的现象。

      日本和西欧于1970年代经济崛起,美国经济在这个过程冲受到严重冲击,弱经济意味着弱货币,美元因此进入了持续数年的贬值,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国际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也因此崩溃。而此时,日本和西欧各国的央行为了保持本国产品在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力,均抑制本国货币升值幅度,纷纷在外汇市场买入巨额美元,抛出本国货币,最终催生了全球性的超常货币供应。

      回顾了1970年代的世界经济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我们发现,无论是从外部的表象,还是到内部的逻辑,种种状况与几十年前如此相似。

      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下,逻辑链条是这样的:一方面,新兴市场大国学习日本和西欧二战后的发展经验,采取了盯住美元的策略;另一方面,进入1990年代后,国际主要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化明显趋向稳定,因此新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 → 经过多年的建设,新兴市场大国经济崛起,美国经济受到挑战和冲击,美元衰弱,中心地位不保 → 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新Bretton Woods System)走向崩溃 → 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央银行、甚至欧洲央行为了保持本国产品在出国市场的竞争力,均努力克制本国货币升值幅度,纷纷在外汇市场买入巨额美元,大量抛出本国货币 → 全世界流动性泛滥,货币供应超常增长→新一轮全球性通货膨胀。

      历史当然不能简单的套用。但是,当我们分析了1970年代全球性恶性通货膨胀的起因和逻辑过程后,我们不得不认为,1970年代的历史与今天基本相似。以前的主角是日本、西欧和美国,今天的主角是新兴市场大国(以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为代表)和美国。

      因此,我们认为,如果没有严厉的紧缩货币供应的措施,任何对未来1-2年全球及中国的通货膨胀抱有乐观态度的看法都将是有很大风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