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廉政公署5月29日晚发布通告称,证实首度侦破一宗认股权证(俗称“窝轮”)交易涉嫌造市案。
截至上周五,在这一代号 “探射灯”的行动中,香港廉署执法人员已拘捕了30人。据估计,该犯罪团伙非法牟利逾1亿港元。
《经济学人》杂志发表评论称,正当投资人分享着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可观盈利,二级市场日趋活跃时,这一案件揭示了对于市场透明度的担心。
亦有市场人士表示,随着香港与内地间的投资互动增强,跨境犯案的监管难度在增加。此次“窝轮”案便揭示了这一问题。
“探射灯”行动
“窝轮”由英文warrants的谐音得名,即认股权证。认股权证又分为认购证、认沽证两类,持证人有权在权证到期之前,以特定行使价去认购或认沽特定资产。
香港交易所于2001年底修订多项发行权证的规定,并引进做市商制度(MarketMaker Rule),由权证发行人担当权证市场做市商的角色,以此维持交投活跃。即证券交易的买卖价格均由做市商给出,投资者按照做市商报出的买卖价格和数量作出自己的买卖决定。
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上周三清晨六时,在这一代号为“探射灯”的行动中,香港廉政公署F组出动150名人员,分头赴多个地点,逮捕了29人,包括23男6女,年龄介于20多至50多岁间,除主犯与其妻子,还包括4交易员,6名股票经纪及18名涉嫌人员。廉署署理首席调查主任蔡树强表示,香港廉政公署于一年前接获举报后并展开调查。
据调查,这起“窝轮”案的主犯为一投资公司董事,其安排代理人在证券行开户,同时在深圳开设办事处,由深圳职员通知香港买卖“窝轮”。
该主犯行贿“窝轮”发行商交易员,令他们在维持“窝轮”流通量开价时,依照其户口所属的证券经纪代号,开出优惠的买卖价,从而获利。
调查显示,每日涉案的“窝轮”约数十只,涉及交易金额每日有1000万元,有时最高可达1亿元。这些账户买卖完成,在扣取佣金后,会将利润全数归还主犯,估计其间获利1亿元。香港廉政公署在上周三的行动中搜获了超过200万元现金的怀疑贿款。
狂热的“窝轮”市场
事实上,自2007年以来,香港“窝轮”的成交量一直居高不下,占香港每日市场成交的二成、甚至三成的水平。香港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衍生权证交易市场。与正股交易不同,这一带有杠杆效应的工具,更能创造出一夜暴富的神话。
有业内人士表示,个别“窝轮”发行商,与一些经纪行或个别人士串谋,炮制某只“窝轮”超高成交量的表象,以吸引投资者买卖的情况,其实一直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一般而言,个别证券经纪会负责提供客户充当“人头”,专为个别发行商的“窝轮”买卖,由于每日都肯定有过千万元金额的买卖,这些经纪因此愿意收取超底的佣金,金额可低至0.02%,与正常的0.25%相去甚远。
据香港证券监管部门200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个别经纪特别活跃于“窝轮”买卖,而这些经纪的客户,大部分都是当日交易,数以百万份“窝轮”在几秒之间,以相同价格买入及沽出,一天内多次重复进行,但在接近收市前,便会全部平仓。
除庞大成交可能由交叉买卖制造而来,亦有熟悉情况的人士怀疑,个别发行商的职员可能更与经纪串谋,将原来应由发行商赚取的款项,转到发行商职员的口袋。
受此番丑闻冲击,香港市场29日的“窝轮”成交量大幅缩水,约缩减至112.4亿元,较过去5个交易天的平均成交额减少两成。其占大市的成交额,亦由平日的逾20%减至17.5%。
有消息人士称,此次涉案的4名交易员,其任职的“窝轮”发行商有四家,有交易员涉案的这四家发行商,除其中一个发行的窝轮成交增加外,其余三家发行商的窝轮成交均告下跌,跌幅介乎25%至98%。
涉及跨界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与普通的证券犯罪不同,香港廉政公署表示,此次“窝轮贪污案”涉及以跨界交易作掩饰。事实上,内地客户在香港买卖窝轮数额庞大。
香港“窝轮”发行商表示,近年间,内地投资者积极参与香港“窝轮”买卖,且投资金额庞大。香港散户以数万元投资;内地投资者买卖的金额动辄则过千万元。
内地股民投资香港股市早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有业内人士称,这一跨界交易的现象,令监管更加困难,而目前,很多交易均通过互联网进行。
事实上,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来自中国的上市公司正获得全球投资人的关注与追捧。去年夏天,四只股票QDII基金入市前后,H股市场的成交量更是创出历史天量。香港投资人纷纷惊呼,“从未见过如此波澜壮阔的上涨”。
尽管港股直通车并未实现,但巨大的A-H差价,令大量趋利的资金通过种种渠道流入香港。这一处于灰色地带的交易引发了众多监管难题。
有市场人士称,此番“窝轮贪污案”的背后究竟涉水多深,资金来源何在,有无内地资金,尤其是机构资金涉及此类交易,都是未来值得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