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资委表示,央企去年虽完成节能减排指标,但仍存在意识淡薄、技术创新投入不够等问题
⊙新华社电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在“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的主题下,我国结合自身实际,倡导“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作为我国经济的中流砥柱,央企近年来力促节能减排工作,单位产值综合能耗明显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彰显其社会责任。但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央企的节能减排工作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制约央企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
约束性指标
引导“三低”经济模式
去年,我国就明确主张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三低”经济模式。作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和中坚,央企在节能减排工作上的一举一动,决定着经济能否平稳快速可持续发展,决定着上述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近年来,央企力促节能减排工作,通过设立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单位产品能耗、污染物排放和符合行业特点的节能减排技术指标,定期向政府报送相关数据等一系列措施,单位产值综合能耗明显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数字显示,2007年,钢铁行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10.1%,建材行业下降10.7%,有色金属行业、煤炭行业和石油石化行业的相关指标也分别有较大的降幅。在石油石化、钢铁、发电、煤炭、化工、建材、机械、有色金属等八大高能耗行业,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2万吨,比上年减少7.1%;二氧化硫排放总量670万吨,比上年减少18.7%。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央企去年来较好地完成了节能减排指标,为全社会的企业作出了表率。
统筹协调
打响节能减排“攻坚战”
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为了帮助企业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财政部目前已安排27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节能减排,再加上中央建设投资中安排的148亿元,今年中央财政用于推进节能减排的资金高达418亿元。
4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开始正式施行,对节能减排的要求上升到了法律的层面,节能减排工作有了明确的法律支持。短短两个月后,国务院随即发布《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到201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
随后,国资委提出从央企负责人第二任期(2007-2009年)经营业绩考核开始,将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并按照能耗情况,确定了包括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等在内的30家重点企业名单。
技术和管理
双轮驱动“绿色央企”
近年来,央企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等很多指标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央企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中提到,到“十一五”期末,央企要确保完成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其中石油石化、冶金、电力等重点行业,要力争到2009年末,提前完成上述目标;30家重点企业的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指标全部实现历史最好水平,其中1/3以上的企业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国资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央企的节能减排工作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制约央企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一些央企节能减排意识比较淡薄,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不够,企业里一批技术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低的工艺、装备和设置还未被淘汰。
有关专家表示,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既是当前迫切的任务,也是长远的战略需要。必须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统筹安排、统筹协调、统筹资源配置,使企业的短期目标与长期发展实现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