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观点评论
  • 6:专版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股市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基金
  • A6:货币债券
  • A7:数据
  • A8:期货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4:艺术财经·专题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7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专版
  • D4:环球财讯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2008 年 6 月 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2版:特别报道
    扛着责任
    继续前行
    带着沉重归来把祝福留在灾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带着沉重归来把祝福留在灾区
    2008年06月0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彭友

      田立民

      朱国栋

      周翀

      陈其珏

      邹陈东

      王屹

      蔡国兆

      本报记者相片示意图

      张大伟 制图

      

      不断感受坚强

      □邹陈东

      

      我曾经是一名军人,蹲过“猫耳洞”,足迹踏遍过西藏的雪域边关,也在东海舰队担任过接待外国军舰访问的中国海军新闻官。四川是我的家乡,四川也是战场,作为四川的孩子,作为一名曾经的战士,我要回到家乡,我要回到战场。

      在川近20个日日夜夜中,我不断感受到坚强,我和我同事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最前线,和受灾同胞一同痛苦、悲伤,一同走向坚强。

      在都江堰,四川老乡给我们送来了饼干;在汉旺,他们站在废墟中,盘算着要去哪里打工,目的是减轻家庭和政府的负担;在汶川、在北川、在茂县,他们一次次推辞我们递过去的钱;在眉山,他们在自己受灾的同时,还在准备一车车的蔬菜送往更重的灾区。

      我时常掂量手中的笔,它太轻了,轻到无法记录下所有痛苦;它太重了,重到我不知道该如何更好使用它,好让我的故乡早一点恢复往日的欢声笑语。

      但作为一个战士,我必须和同事们,打赢这场战斗中属于我们的那一部分。因为,我们都爱四川,都爱中国。

      再苦再累也值

      □田立民

      

      “5·12大地震”之后,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四川灾区,作为本报常驻四川的记者,我立即投身到对四川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之中。

      刚开始的那两天,面对尚未完全恢复的交通和通讯、以及余震,我常常是呆在户外,把了解到的新闻编成简讯,通过短信发给在上海的同事。那两天,我的手机短信达到了历史高峰,每天都要收发上百条短信,除了联系公司,了解情况,收到的大部分短信都是报社领导和同事们的问候。“保重!”“注意安全。”……这样的短信内容时时感动着我,温暖着我。

      随着时间的推进,报社上海、北京、武汉的同事陆续来到四川,我们这个前方报道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形成了8人“小分队”,大家共同商量,分工协作。蔡国兆一到四川就直奔震中映秀;朱国栋背着帐篷去了什邡……尽管前途布满艰险,但有一种信念和力量支撑着我们,那就是为读者传递最新的信息。再苦再累,也值。

      深感责任重大

      □陈其珏

      

      做记者这么多年,总期待着有一天能亲临大事件的前线。而当这一天终于来临时,想像中的激动却被沉重和伤感所替代——因为这一次要去的地方不是别的,正是刚经历过“5·12大地震”的四川。

      从双流机场出来,夜色已深。震后的成都街头几可用“放眼皆帐篷”来形容。由于担心余震,成都市民将沙发和床都搬到大街两旁,俨然已做好“持久战”的打算。而随时可听闻的救护车啸鸣以及随处可见的志愿者身影都昭示了此地已不复平日里的悠闲。

      不过,和此后所到的重灾区相比,成都算是好多了。有成都“后花园”之称的彭州原本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只因地处龙门山断裂带,如今却处处可见支离破碎的屋舍和流离失所的灾区百姓——越近震中,一幕幕灾情就越触目惊心。

      在一路寻访目的地的途中,我们巧遇一对当地的父女。当听说我们是前往红山村时,他们自称是该村村民,女儿希望我们能把她老父亲带回去看看。没想到在报道前线还能给灾区百姓尽点绵力,我们当即应允。从老人的诉说中得知,他所在的红山村在此次地震中也严重受灾,他的家人大部分遇难,而他是因5月12日那天送女儿进城,两人才得以幸免。说到这里,老人忍不住老泪纵横。

      大灾已然发生,数万人罹难的命运已无法改变。然而,身为记者的我们惟有以真实的报道反映所见的灾情,以含情的文字呼吁更多的援手,以浓情的笔触传递关爱的福音……在这一刻,才深感这份职业的神圣,责任的重大。

      在采访中勇敢

      □彭友

      

      从上飞机的那一刻,不可否认,我怀着一种伤感夹着悲壮的复杂心情。到达灾区后,迎接我们的是一次又一次余震。但在20余日的一线采访中,我的这种复杂心情不时被身边的勇敢和坚强所冲淡。

      我清晰地记得四川长虹资产管理部部长杨军讲述的深夜急赴北川救人的故事,他和长虹职工们在地震当晚便第一批赶往北川,沿途满是余震、滚石、砸扁的车辆。通常,我们对于长虹的印象,是电子产品,资本运作,以及涨涨跌跌的股价。但此刻,他们显现的是一种难得的品质。

      当我们在什邡找到了宏达股份的职工监事代表胡世清,她对于公司的遭遇绝口不提,只是用车带着我们一路向北,洛水镇、八角镇、蓥华镇、红白镇。沿着被震得碎石满地的简易公路行去,这些乡镇基本被夷为平地。

      “你们想去哪里,我都可以带你们去,希望能把这一切惨景给外界看到,希望大家都来支持我们,”胡世清反复念叨着说,“这一刻,我们都是汶川人。”

      也就在那一刻,我也突然自己成了汶川人,面对灾难和困难,我们要不断勇敢,不断坚强。

      时常为爱感动

      □王屹

      

      重庆并非是重灾区,但在这里一样能够感受到四川灾区群众的恐惧与感动。

      大地震袭来,对生的渴求与对死的恐惧在重庆迅速蔓延。惊惶、奔逃构成了这个山城的震时图景。但恐惧很快过去,成千上万的重庆人在得知四川出现大面积群众伤亡后,立即准备医药物资,组织救援队赶赴四川。

      四川重灾区的抗震救灾工作牵动着重庆人的心。街头的出租车上挂出红丝带,司机们愿意为救灾尽一份力;医院里辟出灾区群众救治专区,医务人员日夜不眠等候着抢救幸存者;企业里捐助活动不断,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普通员工都愿意与四川一起共同面对这场大灾难。

      在抗震救灾中,重庆成了全国支援四川抗震救灾的大后方和保障基地。在这里采写重庆抗震救灾事迹和各大企业捐助,我时时会被感动到流泪。川渝同心,国人同心。重庆距离此次汶川地震震中相对较远,但即使在这里,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在面对灾难时的可贵。

      虽然在这段时间里我出于对余震的担心而有过恐惧,虽然我常常半夜里被莫名而至的“晃动”摇醒,虽然我也曾为正在成都探亲的父母而焦心,但更多的是我为那些灾区里涌现出的舍己为人的大爱而感动。我虽不能亲赴一线为灾区人民分忧解难,但我想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也是为灾区尽一点微薄之力。

      为生继续守候

      □周翀

      

      看着山上滚落的石子,仿佛看到自己的迷失。

      伤逝,没有一刻比现在更让自己清楚,自己的生命还鲜活地存在;瓦砾,没有一刻比现在更让自己清楚,还有温暖的家;守候,没有一刻比现在更让自己清楚,谁也没有抛弃谁,为了似乎远去的希望,我要多等一会。

      故事往往在一段跌宕起伏之后,以温情的方式结尾。然而,生活远远没有结束,在故事结束的时候,生活的另一段才刚刚开始,而新的一段,恰恰需要我们做世界上最难的事:守候。

      守住自己,守住生活,守住平淡。

      我想要说的是,在应急性地抚平伤口之后,在爱如潮水般涌来之后,在感动成为这段时间生活的主题之后,接下来,我们和四川一样,都要回复到一个常态之中,而此时,相守就将成为最大的主题。

      与应急的救灾相比,灾后重建的工作,必然面临着更少的情感宣泄和更多的实务操作。灾后重建的四川,是更需要我们倾注心力和挥洒汗水的四川。

      “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祖国建成人间乐园……我们必须面对现实。”这是四川人巴金的一句名言。如果你曾和我们一样为生命的奇迹守候过,为生者守候过,请和我们一样,为生者更好地生,为灾后四川的重建,而继续守候。

      生命没有绝望

      □朱国栋

      

      一个朋友跟我说,汶川大地震改变了她的人生观。她说,生命深处充满哀伤。不得不承认,当我看到一村、一镇乃至一县彻底被夷为平地,人的生命如水中浮萍那样沉浮时,我也有同感。但当我历时20余天,走完什邡、绵竹、北川、彭州、都江堰这一圈后,我看到的更多是希望。

      希望在到什邡红白镇的路上。在这条路上,你可以看到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志愿者们,都在为挽救更多的生命而奔波;希望在蓥峰实业的废墟中。当一个被埋了上百小时的幸存者在废墟中救出时,蓥峰实业的一公司管理层和一位素不相识的村民一起抱头大哭;希望在绵竹汉旺镇到清平乡的“死亡小道”上。这条路已被彻底毁坏,路旁的河流已被堵成4个堰塞湖。尽管每分钟都有泥石流和塌方的威胁,但是仍有志愿者冒着生命危险给被困的百姓送水;希望在106万志愿者身上。在绵阳,50多岁的志愿者疲劳过度身亡;都江堰到映秀的路上,不止一个志愿者遇难;在绵竹天池乡,来自唐山的救援车被泥石流冲走,但志愿者仍不肯离开一线。

      我朋友说,生命深处充满哀伤。我想在她这句话后面加一个字:生命深处充满哀伤,但没有绝望。

      人性再显高贵

      □蔡国兆

      

      人是脆弱的,生命竟如风中落叶;人又是坚韧的,在灾难面前,与之拼斗厮打,令人惊觉其精神力何其之伟大。

      从成都至都江堰至映秀,再至北川、龙门山镇等地,一路走去,一路终生难忘的场景。在映秀废墟被埋179小时获救的马元江说过一句话,没有他们,我活不了这么久。他说的“他们”,既是指同处废墟一起求生存的虞锦华、李科等,也指在废墟外亲友、爱人、孩子,以及素不相识的众多救援者。

      人为什么能够存在?不仅是因为有水、阳光、粮食、被褥等足以支撑起这个肉体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因为历风雨历艰辛永远无法忘记的爱。生命是由爱来支撑的,没有了爱,就没有了意志力、抗争力,没有了生命。

      在都江堰的幸福家园赈灾学校,我见到不少在此次大灾难中幸存的孩子,他们有的拒绝用彩色蜡笔绘画,有的暂时失去了欢声笑语,幸运的是,他们被爱包围着。所有关心着他们的老师、同学、邻居、志愿者以及素不相识的人,都在用点点滴滴的爱温润、抚平这些地震中受创的心灵。

      在自然力面前,人并不是卑微的。这不是因为人定胜天,而是因为弱小的人类在面对庞大、不可预测的世界时不屈不饶的抗争与相呴以湿的互爱。

      而在此次惊心动魄的抗震救灾中,人性再次表现了自己的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