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分析人士称,中国经济起码还有20年时间能保持高速增长。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这两个角度看,也就是从中国国内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别,以及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在国际产业链上的所处位置以及排名情况看,中国经济确实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尤其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重建工作涉及人口多、范围广,建设规模几乎相当于一个中型国家。因此,无论是对灾区还是全国来讲,不要说其他方面的建设,仅就经济建设而言,就是一笔很大的数字,就将会在建设时间和经济规模上影响全局,改变中国经济原有的增长轨迹,拉长经济高速发展的时间。
来看一组数据。据相关部门信息,截至日前,本次地震灾区达10万平方公里,超过国土面积1%;直接受灾人口超过1000万,累计受灾人数超过4500万人;工矿企业因灾损失超过2000亿元;中央和地方财政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已超过234亿元。鉴于救灾形势,中央财政决定今年先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明后年继续作相应安排。
这只是到目前为止以日计算的初步统计数据,最终的数据如何,尤其是财产方面的数据如何,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进行勘察评估。但无论如何,这场灾害造成的损失是非常严重的,恢复重建的工作将是非常艰巨的,所需投入也将是非常巨大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从地震破坏情况看,这次地震为理氏8级,裂度高、波及面广,因此造成的财产损失都是毁灭性的。尤其是对基础设施的破坏,比如住宅、厂房、道路、桥梁等的破坏,不仅造成了存量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且还使上千万民众在短时间内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与生活资料,使灾区生产要素结构发生了严重失衡。
其次从恢复重建情况看,一方面,需要对那些在原址上重建的基础设施进行系统检查并按新的标准加以修复。另一方面,由于山河易貌,有一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已不适合生产生活,需要择址重建,这就等于在一张白纸上作画,需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而且日后的移民搬迁也有一个过程,这就不仅增大了资金投入,更要拉长建设时间。
以上只是单纯从经济层面来看重建问题。如果根据国务院刚刚发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要求,重建工作内涵十分丰富,不仅仅只有经济建设一个方面,而且还有社会发展的多方面内容,不仅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相结合,而且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这就更增加了恢复重建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因为这次地震重灾区的文化历史价值,甚至到今天还远没有被人们所认识。比如,重灾区之一的广汉三星堆遗址,它的出土文物,以及古城墙和周边的历史遗迹,已经透露出对华夏历史以往许许多多陈述的颠覆,因此而使这个地区在中国历史上的坐标无法被确定。而这样的文化意含,很可能因为这场改变山河的地震而再次失落。这就使重建工作不仅要考虑经济因素,更要考虑复杂的人文因素了。
从经济和人文两方面看,这场地震带来的损失也许比预想的要严重,尤其是有关的历史文化遗迹现在已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因此灾后重建需要投入的财力和时间也许要更长些。而重建工作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了灾区自身,关乎经济社会全局。
由此来看,重建工作因其艰巨性、复杂性,显然要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时间周期产生影响,要拉长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间坐标。这对经济社会意味着什么?对金融市场又意味着什么?一时很难看明白,但从投资角度看,自然是高收益时间加长,投资对象增多。这未尝不是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