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出现的诸如信息不透明、产品设计瑕疵等问题,监管者既不能听之任之,但也不能因噎废食。”
——摘自社科院金融所理财产品中心理财报告
⊙本报记者 涂艳
自从4月初银监会会同各地银监局开展了对银行理财业务的“整风运动”以来,一时间各家银行反应迅速,原来浮动收益类结构性产品纷纷“隐退”,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刚刚发布的一份理财报告显示,2008年4月以来,以股票、商品为基础资产的结构化产品几乎全由外资银行发行,也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对监管者在发展和稳定之间寻求平衡的强烈呼吁。
由于结构性产品的个性化程度偏高,也成为此次报告关注的重点。本季度该中心共收录的股票结构化理财产品共有25只,其中本、外币产品分别有10、15只,平均理财期限分别为23.41个月和24.8个月,均为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
虽然市场上早已出现了“看跌型”理财产品,但是在4月份股票和商品结构类产品中,他们的一级结构均为看涨类,即基础资产上涨则投资者获益较多。但是,报告给出了一个细节方面的提示,即“看涨的基准并不全是起息日基础资产的价格,大部分基准是起息日基础资产的一定比例,比如80%。也就是说,并不是只有基础资产价格相比理财产品起息日上涨投资者才能获得收益,只要基础资产价格跌幅不超过一定的幅度,投资者仍然会得到一定的收益。”
在媒体对“收益门”的一系列报道追踪中可以发现,很多投资者难以对结构性理财产品做出一个完全依靠自我能力的理解和判断,对于设计相对复杂的股票结构类产品,投资者更是需要多留一个心眼。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殷剑峰就表示:“与一季度产品类似,有的产品不仅收益与基础资产的最差表现相挂钩,而且在一定条件下,本金也与最差表现相挂钩,对这类产品请投资者谨慎选择。”
结构性产品中另外一类当红明星就是商品类结构性产品,而由于目前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多家银行在推出类似产品时都设计了“保本保息”,即最低保障设计条款。报告在经过对4月份的9只商品类产品评价后得出了其超额收益率为3.34%,最低期望收益高于股票类产品的结论。9只商品结构类产品中有8只与农产品指数相挂钩,占比接近90%,与黄金价格相挂钩的商品结构类产品只有一只。由此可见,在全球商品大牛市中,产品的设计者对这类产品的关注度有增无减。
报告分析指出,从平均水平看,商品结构类产品的表现较好,大部分产品都有正的超额收益。4月份商品结构类理财产品多数是以农产品(如大豆、小麦、玉米以及农产品指数等)为基础资产。随着新兴市场强劲的经济与人口成长推升了对食品的需求,而油价持续高企及环保意识的提升导致能源产业竞相将农作物转变为生物燃料。在耕地增幅有限、沙漠化、水资源短缺等因素的影响下,玉米、大豆及小麦等农产品的供应情况越趋严重。因此,农作物的价格会因供不应求及能源价格走高而获得支持,这是近期商品类理财产品收益较好的主要因素。不过,原油、农产品等商品价格已经处于近30年以来的历史高峰。并且,由于过度的投机,目前的价格远远超过了供求基本面所能支撑的水平。未来极有可能出现超额上调之后的超额下调,对此,投资者需要做好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