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海派陶瓷艺术开花结果
⊙本报记者 杨琳
本周6月13日-15日,《著名陶瓷艺术大师——沈家良瓷艺展》将在上海图书馆展出。展览由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主办,汇聚了沈家良近十年精心创作的精品陶瓷100余件,如《人体》《世外桃源》、《江南好》,《青山牧歌》《金色秋天》《春雪》《甜蜜蜜》《晨曦》等具独特风貌的作品都将面世。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第一家高温釉窑炉“江湾窑”的创建让陶瓷艺术沉寂了160多年的上海突然燃起了当代瓷艺之火,而这一火种的点燃者正是当今知名海派陶瓷艺术家沈家良。正是他的返沪,使得上海有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家良陶艺工作室”,如今在海派陶瓷艺术创作中取得成就的艺术家,当年几乎都得到沈家良的“培训”,而沈家良也理所当然成为海派陶瓷艺术的先行者和启蒙老师。早在景德镇时期,他就开始颜色釉的实验性创作。颜色釉在1300度的超高温中具有流动的特点,如何掌握颜色釉的特性,让颜色的流动和窑变都恰倒好处,既不破坏画面的完整性、准确性,又使得画面有偶发的动感和神来的灵性,是釉下彩绘画的最高境界,难度是非常大的。沈家良熟知各类颜色釉在高温下的发色,也对多种颜色釉混用的肌理走向十分了解,他采用“泼釉”手法,让色釉在高温火中自由流向预期的构图。他的作品都是在精心构思和反复染色中得以“窑变”,让上帝之手,成为他创作的台阶。其作品长期被东南亚、港澳台地区及近两年国内的江、浙地区众多收藏家跟踪并看好,不惜重金争相购藏;他有多件作品被日本恩巴中国美术馆、中国景德镇陶瓷馆等收藏陈列。
海派陶瓷的特色是艺术风格当代化、多元化。海派陶瓷最大的贡献可能就是将当代油画、新文人国画、抽象绘画、装置艺术的观念和技法带进了陶瓷艺术创作。近十年,海派陶瓷艺术在上海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不仅先后有了两个景德镇原汁原味的陶瓷窑,申窑和泠窑,也有了一批著名画家成为海派陶瓷艺术的创作中坚力量。其中以陈家泠、俞晓夫、陈古魁、沈家良、和新秀陈亮等为代表人物的海派陶瓷艺术阵营已经基本形成。他们的作品中,已经有不少可以进入“国宝”级行列,其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还有待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