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天下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产业调查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2008 年 6 月 13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产业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产业调查
    迫于升值压力 珠三角近两千鞋企为自保放弃出口
    鞋业市场发展
    需要扶一把
    信达澳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关于信达澳银领先增长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增加华夏银行为代销机构、开通定投业务并参加其优惠活动的公告
    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关于参加交通银行基金定投优惠活动的公告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鞋业市场发展需要扶一把
    2008年06月1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鹏峰
      ⊙本报记者 周鹏峰

      

      进入东莞厚街镇,“世界鞋业基地”的广告牌迎面而来,向来访者诠释着这个原本贫穷的镇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家史”。而今天,鞋业——这个曾缔造厚街辉煌的产业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关键是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增加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挤在一起。”正如一鞋业人员所言,东莞鞋业今日的困境源自复杂的多重因素,而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利润被侵蚀,以及升值预期的不明朗,则在最大限度上压缩着这个微利行业的生存空间。人民币升值何时才能到头,成为鞋业等中国传统出口产业及企业主们心中一道难以挥去的阴影。

      无疑,人民币持续走强将重新赋予各出口行业不同的成长空间,并将加剧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借力人民币升值等调整因素,优化出口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也正是政府潜在的期待。然而,出口型鞋企及相关配套产业是否真的准备好并有实力迎接挑战?这成了各相关政府部门担忧的问题,也是记者多日调查来积蓄的疑问。

      对于实力雄厚的大型鞋企而言,人民币持续走强等不利因素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但对占比或高达70%至80%的中小型鞋企来说,更多的则是挑战与危机。因为缺乏竞争优势,因此他们鲜少转嫁的空间与资本,而“难以为继”下的所谓应对措施,也非常被动,难达根本。抱怨、惶恐成为这些企业主们对人民币升值及其预期不明朗最常有的心态。

      在厚街一带,一栋深藏在巷子最底端的类似民居的建筑也许便是三四家中小鞋企的共同处所。这样的鞋厂以及从业人员在珠三角及江浙、成都等几大鞋业基地,以千计或万计。也正是这些规模仅有几十至几百人的中小鞋企占据着鞋企数量的70%至80%,创造着或许不到60%的产值,生存窘迫。他们无所谓核心技术,更没有垄断优势,依托的依然是粗放式的增长,“狼来时”,他们便是最易被吞噬的群体。

      政府倡导产业梯度转移,但他们大都没有走出东莞的想法,这里,有他们多年来从业经验与人脉的积累,还有成熟的产业链。他们并没有实力也没动力外迁至内地省份,更别说外迁越南,“坚守”东莞,或倒闭,或就地转行,更有可能成为这些鞋厂未来的三大方向。

      政府希望这些传统产业走升级之路,向产业两端——设计与销售延伸,创自主品牌、创新技术,但对他们而言,这些同样太遥远。

      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与“中国制造”优势此消彼长的担忧伴随始终。尽管政府希望人民币升值以及一系列外贸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推进产业由“粗放”走向“集约”,促进产业升级或转移,但正如一政府官员所言,人民币汇率政策及系列外贸政策的制定应该考虑实体经济的承受力,其中的关键便是,如何引导这些粗放的中小企业平安落地并维持市场和社会的稳定,这是各级地方政府应当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