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天下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产业调查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2008 年 6 月 1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多管齐下反通胀
    CPI涨幅虽趋缓但通胀压力未减
    警惕另一种“法律白条”
    中国应以越南金融危机为镜
    投资者需要摆脱救市情结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投资者需要摆脱救市情结
    2008年06月1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姜卫华
      漫画 刘道伟
      ⊙姜卫华

      

      6月12日,沪指低开低走一举跌破3000点大关,收报2957点,创下本轮调整新低,同时这也是2007年3月19日沪指收于3014点以来的新低。自去年10月26日沪指高见6124点以来,沪指累计跌幅已经超过50%。股市下跌,让亿万投资者忧心忡忡,有关救市的讨论又被一些媒体发起。中国股市需要救市吗?

      我们首先应该弄明白一个问题,政府及监管层的作用是什么?很明确,维护市场的秩序,确保交易的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度,保证市场的稳定发展,严防内幕交易、老鼠仓等不法行为。其中没有救市这项职责。不仅中国没有,世界其他国家的监管层也没有救市的职责。因此,投资者与其不断寄希望于政府救市,不如寄希望于政府打造一个健康而公平市场,所有的交易者在共同的规则下,进行公平的投资和博弈。至于股市的涨跌,是市场决定的事情而不是政府所能决定的事情。这听起来有点生硬,但的确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救市对投资者而言,并非就是好事。频繁的救市具有非常大的副作用,只是这种副作用往往由于在某一阶段让投资者普遍受益而被忽略。

      第一,频繁的救市会损害市场固有的运行规律。市场的运行方向,是它综合了各种因素、平衡了各方力量的结果,当市场的力量完全发挥主导作用,投资者所面对的不确定性风险其实是最小的。因为,在任何市场最大的不确定性风险都源于人。一旦人为力量替代股市自身的运行规律,市场就会发生紊乱,让许多投资者无所适从,难以根据已有的信息对市场走势作出判断,最起码,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中小投资者永远不知道救市的准确时机。

      第二,频繁的救市会发生利益输送与权力寻租。任何救市行为都是由人主导的,而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部门,严格而言都是经济学上所提到的经济人,它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冲动。尤其是当主导相关救市政策者本身就与市场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时候,很容易发生权力寻租。事实上,几乎每次救市政策出台前,股市都会发生异动,都会有先知先觉者提前进场买入,坐享其成。这实际上是让某些既得利益者钻了空子。

      第三,频繁的救市会使投资者放权风险防范意识。股市是个具有巨大风险的投资场所,任何人入市都应该首先学会提防和承受风险,这是投资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然后,投资者还要知道如何止损,通过一些技巧降低自己的风险。但是,当频繁的救市政策不断影响市场的情况下,投资者会把风险防范的“任务”交给监管部门,在“反正政府会救市”这种思维的影响下,既不去计算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也不通过止损等方式在交易时降低自己的风险。这种对风险的忽略和漠视本身,其实就在放大市场的风险。

      第四,对一部分投资者造成不公。任何投资者对市场的走势都有自己的判断,有人看涨有人看跌,两者是平衡的,这同时也是市场保持平衡的基础。如果一个投资者根据研究,认为市场走势可能是下跌的,他就可能作出卖出的决定;反之,就可能作出买入的决定。而频繁的救市会打乱投资者的固有计划,使得一些投资者在作出正确判断的情况下反而损失机会成本。这种因救市所导致的不公是显而易见的,它容易纵容短期投机行为的泛滥。

      当然,不救市不代表政府不作为,恰恰相反,在股市背离实体经济独立运行,甚至可能发生系统风险的时候,监管层可以通过控制新股、新基金的发行节奏等市场化手段适当加以调节,并通过严厉的监控,打击内幕交易、老鼠仓等不法行为,确保市场交易的公开、公正和公平。这些措施既不容易伤及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也有利于促进股市的健康发展。

      因此,投资者应该逐渐摆脱救市情结,认真把握市场的脉搏,并随它一起起舞。唯有这样,我们的投资者才能逐渐成熟起来。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应放下根据指数救市的情结,只有独立行走,中国资本市场才能逐渐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