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一种现象被称为“城市牛皮癣”:居民楼的楼道里,大街上的灯柱和墙壁及公车站牌上,随处可见豆腐块大小的小广告。既然是“癣”,便是一种病态。是病就得治。然而,“城市牛皮癣”发作有年,但治疗方法却一直未有突破。无论是用水洗或用手揭,还是用铲子铲,这些“外科手术”都是治标而不治本。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不妨看看他乡的郎中是怎样用药的。
在德国,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超市。为了方便客人,很多超市设有免费的信息栏,供客人张贴供求信息,甚至准备了现成格式的纸片和笔。这种信息栏通常可见二手家具等器物、家教或陪护等服务信息。这种做法不仅保障了其他地方的整洁,也方便了公众。
如果把这个做法称之为“药”,那么,该药至少有这么几个特征:一是想他人所想,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二是正确疏导,“牛皮癣”也能变成宝;三是做大买卖的人主动帮助做小买卖的人,非但与己无碍,还可彰显大者能容的气魄。成功的商人都是打“算盘”的专家,他们算得出,这样的善事,无须多少成本,却有着不错的社会效益,何乐而不为?
其实,不仅在超市,在其他的场所,如图书馆和学校食堂等人流量大的地方,也常能见到人们张贴的小广告。如今,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们多了一个方便的选择。有了这些信息集散地,人们当然不会把小广告贴得到处都是。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成本不等的其他平台,如报纸的分类广告、电视广告、信箱广告等,共同构筑了一个针对不同人群、包含各种产品、覆盖各种预算的立体的信息世界。
当然,德国的做法有值得参考的方面,但也不能全盘效仿。
比如,德国的“信箱广告”泛滥成灾。又如,德国也有自己的“城市牛皮癣”顽疾——“涂鸦”被一些人当作艺术欣赏,却被更多的人视为破坏公物而深恶痛绝。
遗憾的是,效颦的事情正在我国发生。一些人不积极扶持本土艺术,却大张旗鼓地搞什么“涂鸦一条街”。如此,原发的“城市牛皮癣”还未治好,又染上别人的毛病。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因为中国特色的“城市牛皮癣”而过多地指责国人的文明素质。当然,也不能因为国外也有“城市牛皮癣”,就放弃解决自己的问题,甚或盲目摹仿别人的“城市牛皮癣”。
既是“城市牛皮癣”,就属视觉污染一类。要从容地根治之,必须弄清污染源。须知,同患“城市牛皮癣”,中国的特色乃是求生存,而外国的特色却是为艺术。因此,我们希望,城市的管理者在解决此类问题的时候,能够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这样,我们的家园才会更和谐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