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观点评论
  • 5:金融机构
  • 6:时事
  • 7:信息披露
  • 8:金融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公司调查
  • A4:产业·公司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披露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信息披露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专版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对话
  •  
      2008 年 6 月 1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8版:金融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8版:金融
    通胀弈局 货币政策如何落子
    向左向右
    货币政策两难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向左向右货币政策两难
    2008年06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秦媛娜
      ⊙本报记者 秦媛娜

      

      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央行8次加息,可是1年期贷款利率的累计上行幅度也不过为180个基点,与1993年两次利率政策重磅出击时所带来的324个基点的上行相比,实在是不算什么。

      同是通胀问题,时空变迁,货币政策所面临环境的复杂性也不可同日而语。加息,这个理论上最为简单有效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在15年前曾在应对通货膨胀的过程中被委以重任,而今日,却被央行“置于高阁”,慎于使用。

      事实上,面对从3%一路上行到5%再到8%不断刷新纪录的CPI增速,货币政策从稳健到适度从紧再到从紧,也在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与时俱进”。但是不得不承认,在日趋复杂的条件下,一些理论上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到了现实中也有着“难言之隐”,上述加息工具的慎用便是一例。

      原因并不复杂,市场分析认为,加息会造成中美利差的继续扩大,吸引更多外汇资金流入中国进行无风险套利,从而加剧国内流动性过剩的难题,这是央行慎用利率工具的重要原因。

      出于这样的考虑,货币政策将更多的担子放在了数量型工具身上,今年央行共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已达到17.5%的水平,利率却在今年未进行调整。

      但是也有不少专家或市场人士认为价格工具仍应当有所作为,因为只有利率才能改变资金成本。并且进一步的根据是,正在饱受高通胀煎熬的邻国越南加大了利率提高的力度,印度等国家也在通过加息抑制通胀,评级机构穆迪报告称,政府应该全力通过加息来控制通胀。外部经济的变化也在给中国提醒——不要等到问题更加严重的时候才意识到提高利率、紧缩银根的重要性。

      于是,加息——中美利差扩大——热钱加快流入——流动性过剩,如果加息,有顾虑。

      不加息——资金成本低——需求旺盛——推高通胀,如果不加息,也有顾虑。

      事实上,对于具体工具的选择,这还只是货币政策所要面对的两难问题之一。除此之外,诸如如何平衡好经济增长和从紧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互有矛盾的货币政策目标之间进行取舍,这些也都是央行货币政策所要面临的向左走、向右走的选择题。

      这一点,央行早有意识,周小川在5月份参加陆家嘴论坛时坦言了这种矛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扩大消费需求,防止物价上涨又说要控制过度的需求,这个目标怎么能够实现呢?”

      他给出的答案是,通过在结构上的取舍来解决矛盾,例如增加非食品方面的消费需求,防止对物价形成的挑战。这也许是一个聪明的解决之道。而“战斗”并未因此一劳永逸,面对更多的两难抉择,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还需更多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