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蕾
尽管监管部门对自律公约的推介与倡议是何等的不遗余力,但在规模、份额双重诱惑的驱动下,上海财险公司还是集体陷入了“车险手续费”变相违规的泥淖。
而上海保险同业公会新任会长张俊才此时的到岗,被市场寄予厚望。从太平洋财险总经理一位上功成身退的张俊才,有着十多年车险管理经验,加上其“思路活,意见多”的业界口碑,或许能为上海车险监管带来一股强力。
变相违规大踩“红线”
半年前沪上十多家财险公司高管针对(支付给中介的)车险手续费上限等做出的声声承诺言犹在耳。如今,承诺兑现者屈指可数,绝大多数在自律公约上签字的财险公司,自今年以来屡屡踩“红线”,变相违规现象屡禁不止。
这些财险公司踩“红线”的手法相当“讨巧”,甚至令监管部门在事后检查时“无据可查”。从本报记者在盛大、从众等上海主要车险代理机构了解到的信息来看,目前,车险变相降价的途径主要为“买车险送一定面值的油卡,外加车饰及汽车美容卡”。
在业内人士看来,送出的这些高额面值的油卡,等于变相降低了车险价格,有悖于自律公约“避免不良竞争”的签署初衷。“一般来说,保险中介向车主主推的财险公司,往往就是中介费给出最多的公司,普遍在‘30%+4%’至‘40%+4%’的水平。”
这些受中介热捧的在沪财险公司多数集中在人保、太保等大型上市保险公司,以及渤海、民安、中华联合、永诚、大地等中小规模或新兴财险公司。6月16日,记者以车主身份拨通了从众及盛大的投保咨询电话,两家车险代理中介分别向记者主推人保、中华联合、大地,以及阳光、太保、渤海,送出的油卡金额基本在600至800元之间不等(保费满3000元起送)。
经本报记者粗略计算发现,从上述中介机构返还给车主的油卡金额来推算,车险手续费大概在“28%+4%”至“38%+4%”之间。“而上述得出的费率均是中介公司给到客户的直接费率,加上中介公司的运营费用和适当的利润,保险公司实际给到中介公司的费率应该均高于上述数字。”一位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上述内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顺利躲过监管部门的“法眼”过程中,保险中介机构显然亦难辞其咎。另据记者采访了解,占有车险客户资源大头的车险代理中介,在财险公司数量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在暗中哄抬后者支付给他们的手续费。
一位曾参与过今年5月上海车险业务大检查的知情人士昨日对记者说,“监管部门接到的有关财险公司通过抬高车险手续费而变相违规降价的投诉不是没有,但每当监管部门上门检查时,中介公司就将责任自揽,称一切优惠让利活动均为中介机构单方让利之举,与保险公司并无干系。”
多给的手续费如何走账
而从监管部门对财险公司车险业务的账面文件的检查来看,表面上是基本兑现了当初在自律公约上的承诺,即‘15%+4%’。“但事实上,其中大有文章。”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说。
以财险公司支付给中介机构“35%+4%”的手续费为例,从公司账面上来看,却符合“15%+4%”的约定,那么20%(35%-15%)的手续费差额如何走账?
按照前述人士的说法,通常财险公司在车险手续费上多支出的那部分金额,将通过两种形式进行走账:从非车险的累积盈余中进行贴补,以及在应收账款上进行调节。而新成立的财险公司则倚靠初始资本金的支持。
抢占市场份额、拼规模是财险公司对低价违规竞争趋之若鹜的根本原因。只要有一家率先出手,其他公司就不会坐视客户流失而纷纷跟进。加上来自财险公司总公司对下辖分公司“年度保费指标”要求的不断提升,自律公约的夭折也就不难理解。一家在自律公约上签字的保险公司负责人感慨道,“压力所迫,实属无奈之举。”
面对新兴保险公司的来势汹汹和外地财险公司跨区的攻城略地,同时,车险代理机构的种种利诱也让财险公司无法招架。一些没有一味跟随恶性竞争的公司,反而“无米下锅”或“少米下锅”。“联手自律的财险公司‘不得不’打破‘15%+4%’的游戏规则。”一位知情人士说。
在多数财险公司负责人看来,除公司在提高车险手续费变相违规上负有一定责任外,自律公约本身“15%+4%”的约定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15%+4%’有点苛刻,不符合现时行情,至少商业车险15%的车险手续费上限应该适当提高。”
据一位监管人士透露,下一步,上海将会加强对自律检查、服务检查的力度,并对自律公约的内容加以完善。同时,今年下半年上海将会实施“见费出单”制度,即车主购买车险(包括交强险和商业车险)必须要刷银行卡缴费,车险销售机构不能直接收取现金。这项制度实施后,财险公司在车险业务上的坏账风险将会降低,也有助于控制车险手续费进一步攀升的现象。
签署自律公约的初衷是利于规范市场,但单纯寄望于自律是不现实的。车险已经是全行业亏损,以违规手段为核心的价格战,对保险公司自身的经营业绩也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上市保险公司来说,更是不能轻视的一个方面。用变相降价的手段来购买市场份额,重“大”轻“强”的超常规发展计划并非长久之计,保险公司应该打破过去依赖低价竞争的习惯,转向差异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