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特别报道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专版
  • A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市场
  • T4: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8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产业研究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2008 年 6 月 20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C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8版:专栏
    金融业,就该另当别论
    城市金融气质只能依靠时间积淀
    赈灾捐款凸显中国公司治理的尴尬
    转型远未成功,国人仍须努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城市金融气质只能依靠时间积淀
    2008年06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 明 沈飞昊
      ——“我看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张 明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这些年来,上海、北京、香港、深圳、天津都各有一个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情结,明里暗里较着劲。上海有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宏伟蓝图,北京有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大框架,深圳提出要和香港建立“两位一体”式的国际金融中心,天津滨海新区则欲借金融创新和政策优惠之东风,在国际私募融资(产业基金)和产权交易方面取得突破。

      中国是否以及能否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哪个城市适合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应该有单中心还是多中心?上述问题因此均成为各方争议的焦点,而在争议中又掺杂了参与者的个人偏好和地方利益。

      根据目前最热门的网络百科全球——维基百科(Wikipedia)的定义,所谓国际金融中心(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IFC),是指一个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跨境资产交易中扮演重要参与者角色的城市。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至少应该拥有一个以上的知名股票交易所以及其他金融市场,以及应该成为跨国银行的聚居地。

      维基百科列举了三个被广泛认可的国际金融中心。第一是伦敦,该城拥有伦敦股票交易所、AIM(Alternative Investment Market)市场(全球规模最大的中小板市场),以及劳埃德保险市场。第二是纽约,该城拥有纽约股票交易所(全球市值最大的股票交易所)、NASDAQ市场,以及各种证券行业和金融市场组织。第三是香港,该城拥有香港联合交易所(亚洲最大的股票交易所)。

      此外,维基百科还列举了两个应该属于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以及六个应该属于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城市。前两个城市为芝加哥(拥有全球领先的衍生品交易市场CBOT、Eurex和CME)与法兰克福(拥有欧洲第二大股票交易所以及Xetra)。后六个城市包括布鲁塞尔(拥有欧元清算中心)、迪拜、约翰内斯堡、新加坡、东京和苏黎世。

      从维基百科的排名中,我们不难看到东京地位的衰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东京曾经是继纽约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金融中心,东京证交所的市值一度位居全球首位,银座地区的房地产价格甚至可以高于整个美国。可惜,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以及长达10余年的萧条,东京的强势地位随风而逝,日本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一落千丈。即使在亚洲地区,日本也被香港和新加坡远远抛在后面。

      维基百科仅仅是一家之言,且让我们来看另一项更加权威的排名。

      在英国伦敦金融城(City,London)政府于2008年3月最新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The 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GFCI)中,排名前10位的城市依次为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苏黎世、法兰克福、日内瓦、芝加哥、东京和悉尼。

      GFCI指数从五个层面来研判各个城市的竞争力:人(People)、商业环境(Business Environment)、市场准入(Market Access)、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和一般竞争力(General Competitiveness)。人的因素涉及是否有富有经验及高素质的员工,是否有良好的移民及绿卡体系。商业环境因素涉及是否有透明的、稳定的监管框架、税收体系和官僚机制。市场准入因素涉及是否对外国人和国际贸易开放,在相关法律上是否具有可预测性。基础设施因素涉及是否有便利的交通、密集的航线以及城市间的无缝连接。在所有层面中,人的因素排在第一位。这充分说明在金融中心的竞争方面,“以人为本”至关重要。

      如果从上述层面来比较,不难发现中国的几个富有潜力的城市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在人的因素上,虽然上海、北京已经汇聚了不少金融人才,但就各种层次的金融人才的丰富性,金融人才的国际化程度,金融行业的教育和培训等层面来看,与国际金融中心们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商业环境方面,中国当前监管框架还是不太完善和成熟的,透明度亟待提高,金融行业的税收体系不完善(例如没有资本利得税),整体税收负担偏重。在市场准入方面,中国对服务贸易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管制。在基础设施方面,硬件设施的差距或许不大,但是软件和服务的质量仍有待提高。或许,上海和北京在GFCI指数中的排位可以反映这两个城市与国际顶尖金融城市的上述差距:上海排名第31位,而北京排名第46位。

      笔者认为,在构建国际金融中心问题上,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还不仅仅限于上述几个层面。首先,正如培养一个贵族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努力一样,要建立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伦敦、纽约、香港、东京,无不如此,而从上海重建证券交易所开始计算,迄今还不到20年。虽然上海在1949年前曾经一度是无可置疑的远东金融中心,但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上海的金融中心历史被切断了将近40年。人的因素、软件因素以及一个城市的金融气质,只能依靠时间来积淀;其次,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必然要求资金的自由跨境流动。而迄今为止,中国并未完全开放资本账户。特别是中国尚未开放对内和对外的证券投资。从这一意义上而言,目前上海仅仅是一个动员国内资金为国内建设服务,以及动员部分国外资金为国内建设服务的国内金融中心或者“资金窗口”,而非一个动员全球资金为全球建设服务的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或许,在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以及中国政府完全开放资本账户之前,中国城市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始终遭遇上述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