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公司调查
  • 5:金融·证券
  • 7:时事
  • 8:路演回放
  • A1:公司封面
  • A2:特别报道
  • A3:上市公司
  • A4:产业·公司
  • A5:观点评论
  • A6:信息大全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股金在线
  • B4:股民学校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营销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对话
  •  
      2008 年 6 月 2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7版: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7版: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透过全球主要社会指数
    了解社会责任投资回报
    坚定不移继续推进金融开放
    多声道
    瑞士手表对中国出口增长强劲
    速水:发展中国家如何从贫困走向富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速水:发展中国家如何从贫困走向富裕
    2008年06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史晨煜
      速水佑次现任日本国立政策研究大学客座教授。他的学术成就包括: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与美国农业发展经济学家弗农·拉坦提出了一个新的农业发展理论,即诱致性技术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假说。这一理论在经济学界影响甚广,改变了发展经济学长期以来的结构主义倾向。另外,他还从理论上探讨了贫困落后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问题,并为扩充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视野和理论框架提供了有益思路。

      ⊙史晨煜

      

      各国经济发展绩效相差悬殊,如何寻找这些重大经验现象背后的原因,并回答广大发展中国家能否以及如何从贫困走向富裕的问题,成为发展经济学的重大议题。

      自然是身处其中的经济学家才有入木三分的深刻和独到的认识。速水佑次郎(Yujiro Hayami)因其日本经历和国际视野,他提出的诱致性技术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假说在经济学界影响甚广,改变了发展经济学长期以来的结构主义倾向,即突出工业化,而轻视农业进步;突出计划管理,而轻视市场机制。

      速水于1956年毕业于东京大学,获文学学士;1960年获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此后,他在日本和美国多个大学和研究机构任职。1966-1986年间,任日本京都大学经济学教授;1986-2000年间,任日本青山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授;1995-1996年间,任美国康奈尔大学国际事务讲席教授。目前,速水是国际发展高等研究基金会研究生院主席,日本国立政策研究大学客座教授,国际农业经济学会终身名誉会员。1999年,速水获得了日本政府颁发的紫色勋章。

      

      诱致性技术变迁:一种可以选择的农业技术最优路径

      根据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速水和美国农业发展经济学家弗农·拉坦在上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了一个新的农业发展理论。

      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增长受其资源条件的制约,但这种制约可以通过农业技术进步来突破。

      农业技术进步模式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类,一是以代替劳动为主的机械技术进步,一是以代替土地为主的生物化学技术进步。

      速水认为,一国农业增长选择怎样的技术进步道路,取决于该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土地资源丰富而劳动力稀缺的国家,选择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是最有效率的,如美国;土地资源稀缺而劳动力丰富的国家,选择生物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是最佳的,如日本。

      与新古典经济学和传统的发展经济学不同,速水把农业技术的变革过程看作是农业发展经济制度的内生变量,而不是独立于其它发展过程的外生变量。也就是说,农业技术的变化不是随着人类科学知识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自发进步的产物,而是人们对资源禀赋变化和需求增长的一种动态反应,即是人们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的结果。因此,被称为资源禀赋诱导的技术变迁理论。

      技术变迁的诱导机制的逻辑可以概括如下。农业技术的变化是由相对要素价格的变化和产品需求的增长诱导的。在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中,相对要素价格和产品需求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当要素需求的增加面临不同的要素供给弹性时,结果是相对要素价格的变化。相对价格的差别会诱导出节约相对稀缺而价格相对高昂的资源技术变迁。

      以上逻辑成立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即假定市场价格能正确有效地反映产品和要素的供给变化。如果价格不反映要素稀缺性,技术进步可能与要素稀缺状况不一致,将导致农业发展的无效率。此外,还必须假定在农民、公共研究部门和私人农业投入供给商之间存在一种有效的相互影响。农民受相对价格变化引诱,寻找那些节约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农业技术。农民对这些技术需求的增加促使公共研究机构发展这种新技术,还要求农业供给厂商生产和供给那些代替较为稀缺要素的现代技术投入品。

      农业投入供给商是赚取利润为目的私人企业,他们对农民的投入需求所做出的反应是由于这些投入品的市场价格上升所引起的。但是,农业技术的创造和发明者——农业研究科学家一般是非盈利性的公共部门的雇员,他们对市场价格或对农民的技术需求不一定作出反应。速水提出的办法是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从物质上和名誉上奖励那些为解决社会重大问题作出贡献的科学家。

      当然,速水也并不认为农业技术发明和创造完全都是由相对要素价格变化引起的。技术变革还反映了一般科学技术的进步。一般科学技术的进步降低了技术和企业家创新成本,从而可能对技术变化有影响,这些影响与要素比例和产品需求变化无关。但是,即使技术发明是由一般科学创新所引起的情况下,这种技术的采用速度和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也将强烈地受到资源供给和产品需求条件的影响,而后者是通过要素和产品市场反映出来的。

      速水的诱导技术变迁理论,不仅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和日本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得到了事实证明,而且,还在发展中国家“绿色革命”的实践中得到了较为有利的证明。

      1985年,速水和拉坦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农业发展模型,即在任何一个经济中,农业的发展都要依赖于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和制度的相互作用。

      速水还于1988年提出“农业发展三阶段论”:以增加生产和市场粮食供给为特征的发展阶段,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政策在该阶段居于主要地位;以着重解决农村贫困为特征的发展阶段,通过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该阶段的主要政策;以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农业结构调整是该阶段的主要目标。

      

      发展的机制:把市场、国家和社区连为一体

      二战以来,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实现或者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而非洲、拉美和前苏联、东欧等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伴随着这个时期的经济史,发展经济学也经历了兴起、相对沉寂和再度兴起的发展历程,但并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框架。

      2005 年初,速水和神门善久合作,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第三版。该著作前两版是速水独立以同一书名出版日文版之后,翻译为英文出版的,而第三版则从一开始就用英文写成,直接出版英文版。《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一书探讨的正是贫困落后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这个重大问题。

      速水通过对日本与美国、韩国与拉美国家的时间序列资料对比分析发现,自然资源禀赋并不是支持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经济增长要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投资以及技术创新来解释。

      针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能否跳过依赖资本集中和积聚的经济增长类型而进入依赖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类型的问题,速水做出了肯定的回答。他认为一个国家工业化的起步时间越晚,别国所积累的可供借用的技术就越多,它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会比先行国更快;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沿着由发达国家积累的科学和工程知识扩展的创新可能性边界,采用适合它们资源禀赋的新技术,就能在成本节约方面获得巨大利益。

      基于上述分析,速水进一步认为,后起国家利用技术上的后发优势实现高经济增长率,仅仅是一个潜在的机会。这个机会并不是绝对的,把这个机会变为现实是有条件的。他认为,科学教育研究投资是加速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要把创造的机会有效地开发出来,必须具备制度上的前提,通过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最大的便利。后起国要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高工业增长率必须建立适宜制度。

      书中,速水超脱了国家和市场两分法的传统发展经济学分析框架,关注社会的文化和规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系,不能只是市场和国家的结合,而应该是包括社区这种凭借紧密人际关系和相互信任而引导成员自愿合作的组织在内的三种组织形式的密切结合。

      他指出,如果信息是充分的,市场上没有交易成本,只要做到市场与政府的适宜结合就可以了。然而在现实中,信息是不充分、不对称的,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这就造成了普遍的市场和政府失败。从理论上讲,市场失败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强制实行合同来纠正,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交易规模普遍较小,履行正式法庭程序的司法成本又很高,客观上就需要利用社区来纠正市场和政府失败以支持现代经济的发展。

      速水认为,尽管新古典主义者和结构主义者在政府和市场关系上争论不休,但不论两派观点多么对立,都认为社区与市场是相互排斥的、相互竞争的,然而事实上它们是高度互补的。如果一个社会具有繁荣的社区和公民组织,人际关系和谐,诚实可信,那么很多政府失败和市场失败都可以避免。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所设计的经济体制,不能只是政府和市场的结合,而应该是包括社区在内的三个组织的结合。就协调社会组织的劳动分工而言,市场通过建立在自利基础上的竞争来实现,国家在强制基础上通过命令来实现,而社区则在协商基础上通过合作来实现。

      这种分析框架,无疑为扩充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视野和理论框架提供了有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