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建军
无论是央企为进入行业前三而进行的整合,还是地方国企精于主业的专业化经营,都以并购作为辟通道路和实现目标的利器。
中国目前的本土并购市场在历史进程中所处何种地位?它又是如何改变着中国经济的生态?
围绕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对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巍进行了专访。
全球关注中国并购表现
几年前,中国并购市场的主流建立在行政管理效率基础上,所谓并购就是指国有企业的“关停并转”。如今,并购交易推动了一系列的金融制度和技术的创新,成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市场价值的重要手段。
王巍说,股本全流通激发了上市公司股东全面洗牌,整体上市、连续分拆、资产腾挪、恶意收购等等陆续展现在市场上。 仅仅在七年前,我们还呼唤着中国的“并购元年”,而今全球各方金融家们都在关注着其在中国的并购动作。
中国并购踉跄前行
相对中国海外并购的有限出击来说,全球股权投资基金近年来大举进入中国本土。凯雷、黑石、KKR等金融巨头步步为营地进入中国。
然而,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似乎更侧重于管理体制和控制能力的提升,与建立有效资本渠道并降低资本成本的全球金融改革理念尚存距离。王巍说,目前复杂的金融设计和僵硬的运作体系,不时令境外资本辗转腾挪里应外合地获得超额利益,而中规中矩自缚手足的本土中小企业家们则步履维艰。与全球并购的历史进程相比,本土并购市场仍然是相当于上一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基础,依赖着六十年代的金融工具,操持着九十年代的眼光,头重脚轻根底浅,踉踉跄跄地前行。
并购改变中国经济生态
从2008年的情况来看,中国并购市场的繁荣仍取决于三种并购力量的长期以来的博弈,即国有企业的高歌猛进、民营企业的低调潜行、全球公司步步为营的渗透。
王巍认为,并购正在从三个方面改变中国经济的生态。首先,中国企业通过并购的手段直接与国际对接,与外资企业在同一阶段、同一价值链上对抗。这种直接的商业利益对抗是企业进入高端市场才会遇到的,而中国企业过去对此相当的陌生。其次,并购冲突直接影响企业制度的建设。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正在逐渐转向市场,企业的性质很容易因管理层改造、换股等因素而改变。再次,并购增多要求中国政府组织市场的方式必须相应改变,但这样一来,宏观金融政策还起不起作用?宏观调控对在并购中走向国际化的企业是否仍然有效?政府怎样尊重市场?因此,海外并购给中国的竞争方式、企业制度、经济制度带来的深刻变化,需要未雨绸缪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