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和分析大盘冲上6000点又跌破2700点的过程是一件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总结和回味。
这一过程是观察和理解金融行为学的生动案例,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羊群行为”。草原上羚羊总是成群结队地在一起,为了避免落单成为其他猛兽的美食,它们总是时时刻刻注意同伴的动向;一旦有一只或几只同伴由于某种原因开始奔跑,整个羊群都会随着奔跑。
我们看到,不管是机构投资者,还是散户投资者,在大盘上冲6000点的过程中,以及跌破2700点的过程中,都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这种“羊群行为”。看机构投资者,在5500点以上的时候,还在一窝蜂地买股票;在3500点以下,还在拼命卖股票。再看专业的研究机构,去年年底几乎所有的券商研究所都对2008年的市场谨慎乐观,预测上证综指将冲上8000点甚至10000点的大有人在(东方证券研究所算比较谨慎的,预测上证综指的运行区间为4000-6500点,但可能也错得离谱了);在市场下跌过程中,看空到2500点、2000点的研究机构也为数不少。
市场的上涨和下跌本身会加剧乐观或者悲观情绪。在上涨过程中,一些负面消息会被解读为利好;而在下跌过程中,好消息也会被解读为利空。例如,一季度GDP增长率为10.6%,应该说超过了市场最乐观的预期,但很多机构投资者把它理解为“既然宏观经济还这样强劲,有关部门可能还会加大紧缩力度,市场还要下跌”。如果是在牛市氛围中,恐怕大家的理解会完全不一样——“经济这么强劲,紧缩没什么可担忧的,市场还会继续上涨”。
为什么“羊群行为”如此盛行?我想原因有以下一些:
首先是我们的市场结构,即机构投资者结构太过单一,主要是以开放式基金为主。开放式基金的申购赎回机制、排名压力、激励机制等,是酝酿“羊群行为”的温床。在成熟市场,保险、养老金、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占据了很大比重,使得投资理念和投资风格相对多元化;而我们的市场过于倚重开放式基金,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不但没有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还会起到助长助跌的功能。这不是归咎于基金经理的能力或者本意,而是制度安排所决定的;
其次,我们的市场没有做空机制,更使得机构投资者只能通过单向做多来赚钱、单向做空来回避风险,也会加剧“羊群行为”的形成。
为此,我有两点建议:第一,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机构投资者;第二,在适当时机推出做空机制,平衡多空力量。(作者为东方证券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