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时事天下
  • 5:观点评论
  • 6:路演回放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股市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基金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栏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7:信息披露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股民学校/高手博客
  • C8:地产投资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环球财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8 年 7 月 2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上证商学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上证商学院
    李宁:像耐克一样“快”
    与超级对手作战兵法
    本土品牌:不拼明星拼传统
    ■商学院链接
    ■言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与超级对手作战兵法
    2008年07月0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诚
      ⊙陈诚

      

      在过去30年里,几乎每一家中国公司都会无奈地发现,尽管自己已经发展得很快,甚至在中国公司中已经排名前列,但是在美国、日本、欧洲或者其他国家和地区,都会有一个或者数个同行业的超级对手对自己虎视眈眈,他们有着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具有全球知名的品牌和领先的技术,也有着豪华的管理团队。

      即使在中国公司中,你已经做到第一,但是年度销售额也只有全球竞争对手的百分之几。这的确是令人沮丧的事。在《财富》500强中,来自中国大陆的公司实在寥寥,2007年的数字是22家,其中大多数还为非充分竞争行业。

      但是中国的企业家肯定不是如此消极的看问题,因为他们在局部上、单一领域里已经取得了一些胜利。与一个比自己大上百倍的超级对手作战,怎样才能赢?中国公司正在做出一些回答。

      更了解本土市场,比跨国公司做出更快的反应,这是必备的,否则没有理由相信你会成功。大多成功的本土公司都非常擅长此道,尽管很多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聘用本土经理人,但是对于中国这样庞大、复杂的市场,依然存在了解的障碍。

      与超级对手合作,亦是一种迂回策略。这种方法,中国的汽车行业最为明显。在体育产业中,以制造见长的安踏,也通过代理销售耐克、阿迪达斯等超级对手的产品,获得了一些渠道销售的经验。

      借助外力来与超级对手抗衡,这是最近几年中国公司在做的事。选择好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咨询公司、品牌咨询公司等外部力量,对公司的运营效率是可以提高很多的,这些事如果都由公司内部自己慢慢摸索,那么很可能会失去市场上的先机。这样的改变是需要的,如果一家中国公司至今还以低劳动成本为核心竞争力,那么就只能沦为超级对手的代工车间。

      独创一个没有竞争对手的商业模式,避开竞争对手。这点并不容易做到,西方商业体系几乎已经分布到每个角落。像阿里巴巴这样避开亚马逊、eBay这样的B2C、C2C竞争对手,成为B2B领域的老大的机会并不多。

      收购超级对手或者将自己出售给超级对手。这两件事看起来是相反的,甚至有人认为将自己出售给别人是失败的。我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很多公司从生产到销售网络、员工分布以及资本上,都已经不再简单是某一个国家的公司这样的概念了。很多人认同收购者不一定就是成功者,但是却习惯性认为被收购就是失败者,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作者为北京正策咨询顾问有限公司合伙人陈诚,由暴剑光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