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产业研究
  • B8:财经人物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 沿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2008 年 7 月 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8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8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缓解通胀压力:宏观调控政策需适时优化
    股市步入危机时期
    不干预将代价巨大
    认清当前我国通胀压力特征与成因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认清当前我国通胀压力特征与成因
    2008年07月0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文华
      ⊙刘文华

      

      从目前我国通胀压力来看,认清目前通胀压力的特征以及形成的原因,对我们制定治理通胀压力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与力度的调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物价仍有上涨压力,资产价格面临调整压力。

      今年以来,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加速上涨、雪灾、震灾和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高位继续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加速上涨,但房地产和股票等资产类价格出现滞涨和大幅回落态势。

      第一,目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处于1996年年中以来的最高水平。自2007年7月CPI同比涨幅超过5%以后,至今已连续11个月超过5%,并于2008年2月份上涨8.7%,达到了1996年5月份以来的最高涨幅。与2004年相比,本次居民消费价格呈现出涨幅高、涨面广而且持续时间长的新特点。

      与2004年一样,本次价格上涨也是由粮食价格上涨引起肉类价格上涨,进而导致食品类价格全面上涨,并最终推动CPI的快速上涨,即食品类价格上涨是引起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快速上涨的第一推动力。需要关注的是,在上游生产资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的情况下,下游工业消费品价格涨幅有所扩大,传导效应日益明显。2008年前5个月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了1.6%,对当期CPI涨幅的贡献分别为8.0%。

      第二,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也逼近1995年以来的历史新高。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月度同比涨幅呈现逐月加速上涨趋势。与此同时,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涨幅也从2007年10月份的4.5%,迅速扩大到2008年5月份的11.9%,7个月时间涨幅扩大1.6倍,明显高于2004年全年高低涨幅的倍数(0.9倍)。可见,此次PPI涨势比2004年更加迅猛。

      与2004年相比,此次价格上涨相同之处是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是推动PPI上涨的主要因素,不同之处是本次生活资料价格上涨更加明显,即价格上涨从2004年的生产资料为主转化为本次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共同推动。

      第三,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涨幅迅速扩大,房地产、股票等资产类价格滞涨或大幅回落。2008年1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同比上涨8.6%,涨幅比2007年1季度和2007年全年分别扩大6.3和4.7个百分点,为1995年以来的最高涨幅。

      2003年以来,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争议,政府屡出重拳加以规范和调控。如今,在销量明显回落的情况下,今年以来的房地产投资加快增长必将给房地产价格走势带来更大的下行压力,房地产市场将进入调整、振荡阶段。

      2006年以来,A股市场快速飙升,上证指数从2005年年底的1100多点上升到2007年10月中旬的6100多点,在二年不到时间内上涨了4.3倍。由于短期涨幅过大,加上“大小非减持”、“扩容”加快,宏观经济面临紧缩回落风险等因素,A股市场迅速降温,上证指数从6100多点大幅回落到2651点。

      供给因素是导致我国价格上涨直接原因。

      在需求比较旺盛、资金比较宽裕的背景下,当前我国的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成本上升及供给不足推动的,即供给环节问题是导致当前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

      第一,全球经济高速增长,国内外需求旺盛是推动近年来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基础性因素,但这种需求扩张不是推动我国2007年下半年以来价格上涨的直接动力。

      自2002年以来,全球经济触底回升,进入近30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增加了能源、原材料和农产品需求,推动了初级、基础性产品价格不断上涨。

      然而,在2007年下半年我国价格总水平出现加快上涨的同时,我国的总需求已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尽管近年来我国名义投资和消费增速较快,但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后的实际增速都已明显回落。由于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在我国价格总水平加快上涨的同时都已出现了明显回落态势,因此我们可以确认,始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的价格总水平加快上涨主要不是由需求过快扩张引起的。

      第二,全球货币供应宽松,但近期我国流动性已收紧,所谓的我国“流动性过剩”引起本次价格上涨的理由也不成立。

      2001年以来,主要经济体国家为刺激经济增长,长期维持低利率水平,加上金融衍生工具大量使用,导致全球性货币供应宽裕,乃至出现阶段性、局部性的流动性过剩。由于主要经济体(国家)长期维持低利率,刺激了货币供应不断扩张, M2/GDP比率持续攀升。无疑,充裕的流动性成为近年来推动资产价格和基础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重要原因。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无法确认本次CPI和PPI快速上涨是由于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引起的。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目前的流动性已得到有效收缩,流动性过剩也不是导致我国本次价格加快上涨的直接原因。

      第三,一些生产要素和基础性产品供给不足、价格上涨以及由此引起的成本推动才是推动本次价格加快上涨的直接原因。

      首先,我国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基础性要素呈现供给偏紧、价格加速上涨的趋势。

      其次,原油、煤炭、矿产品和粮食等基础性产品供给不足及其价格上涨,导致了钢铁、有色金属和化肥农资类价格上涨,并顺次推动中下游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

      上述分析显示,当前的价格涨幅已超越了我国经济健康运行可以承受的上限。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存、贷款利率与CPI、PPI的持续“倒挂”(负利率),并没有反映出“资金”要素的真实价格,不利于引导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必然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较大消极影响。

      一般地说,处于特定发展阶段国家的GDP增长率与其通货膨胀率(CPI)之间存在着相对稳定的关系。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目前尚处在逐步完善的阶段,经济结构仍在快速调整中,因此CPI在正常水平上上下波动2.0%应是可以接受的。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在没有大的自然灾害或战争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下,现阶段我国CPI涨幅应控制在3.5%±2.0%,即1.5%-5.5%。显然,目前的通胀压力已从经验数据上超出了我国经济健康运行可以承受的“合理”水平。

      另外,就CPI而言,食品价格短期内难以显著回落、工业消费品价格加快上涨成为推动CPI上涨的新动力和水、电、燃料和服务类价格存在大幅上涨的潜在压力,目前我国价格总水平仍存在进一步上涨的动力,全年CPI上涨4.8%的调控目标难以实现。

      从涨幅构成上分析,CPI同比涨幅包括新涨价因素和上年对本年的滞后影响两部分。2007年对2008年的滞后影响是3.4%,而2008年5月份,新涨价因素已引起CPI上涨2.7%,明显高于去年同期的1.6%。即使今年不再有新的涨价因素(根据上面的分析这种可能性很小),全年CPI涨幅也应在6.1%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