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对高油价和高粮价这两大全球经济当前面对的“共同敌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本周首次发布全面评估报告。报告认为,中低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因为油价和粮价飙升而受到的冲击最大,特别是体现在国际收支方面。
⊙本报记者 朱周良
IMF建议各国让国际价格充分传导至国内市场,最终通过市场自身调整来推动价格回落至正常水平。不过,由此可能导致的对低收入群体的冲击也需要得到妥善解决。
商品“冲击波”30年来罕见
“全球经济正经历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最广泛、最猛烈的大宗商品上涨行情。”这份题为“食品和燃油价格:最新动态、宏观经济冲击以及政策应对”的报告这样表示。“近期的粮价和油价大幅上涨,已经对全球低收入群体带来了巨大冲击,并可能对许多中低等收入国家的经济稳定构成风险。”在这份58页的报告中,IMF将当前的粮食和石油价格上涨描述为“冲击波”(shocks),足见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在上述报告发布的记者招待会上,IMF总裁卡恩警告称,由于粮食和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的双重冲击,一些国家正处于“危险关头”。
他表示,如果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那么即使石油价格保持稳定,一些政府也将无法做到在继续让国民吃饱的同时保持经济稳定。
报告认为,高粮价和油价已经推动新兴经济体和低收入国家的通胀水平大幅上升。2007年,全球食品价格通胀几乎增长了一倍。发展中国家的食品通胀率高达1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食品通胀则相对较低,不到3%。国际粮食和石油价格基本以美元计算,尽管许多国家本币在2007年和今年上半年对美元的名义汇率持续升值,但IMF指出,这仍不足以明显缓解通胀压力的上升。
国际收支面临压力
在评估大宗商品危机的影响时,IMF警告称,如果价格长久处于或高于当前水平,将对许多国家的国际收支构成重大压力。报告指出:高粮价和高油价对世界经济带来了显著影响,包括对于增长和通胀的负面效应以及导致贸易活动出现较大波动,特别是体现在国际收支方面。
有分析认为,IMF对国际收支的关切是一个转变。以往其关注焦点都是放在通胀和财政收支上,这些被认为是比较好应对的问题。自1997年以来,从未出现过多个国家陷入国际收支危机的情形。卡恩表示,为继续满足国内粮食需要,一些国家面临必须耗尽外汇储备的压力。
直到目前,粮食和燃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并未导致出口收入相对于进口支出出现巨大缺口。但IMF的最新报告警告说:“最近的价格上涨正对国际收支平衡产生更大的影响。”
IMF发现,自年初开始,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上升压力就比预期要大,这些国家的收支状况也在恶化。根据报告,在去年1月到今年4月16个月间,全球33个最穷的食品净进口国的国际收支余额因为油价和粮价上涨而下降了23亿美元,占到2007年GDP的0.5%左右。同期,全球59个最穷的石油净进口国的国际收支余额则因此下降了358亿美元,占GDP的2.2%。
对于中国,报告预计,受到高油价和高粮价冲击,到2009年,中国的经常账顺差占GDP的比重将由10%降至9.4%。
应确保价格充分传导至国内
提到对策,IMF的报告指出,高粮价和油价对于通胀的第一轮推动效应“总体上应该被容忍”,以便“相对物价可以在非贸易商品价格不必大幅下跌的情况下作出调整”。不过,与此同时,“货币政策也应该足够紧缩,以防止高粮价和高油价对通胀的第一轮效应扩散到其他商品和服务”。IMF认为,这一点对于那些通胀水平已经很高的国家尤其需要引起重视。
报告指出,考虑当前的粮价和油价冲击波可能持续相当长时间,对净进口国而言,实际汇率贬值可能是必要的选择之一。
在贸易政策方面,报告指出,全球粮食市场需要继续保持开放,对粮食出口征税和设置其他障碍的限制出口政策应该取消,以确保生产商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关税的减免应该也能帮助减少贸易扭曲和缓解价格进一步上涨。
IMF还表示,为了提高效率和维持稳健的财政政策,避免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负面传导效应,各国应该采取措施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传导至最终消费者和生产商。“国际商品价格向国内市场的充分传导,有助于发出正确的价格信号,从而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另外,这也有助于避免公众财政负担过重和出现较大波动,帮助减缓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
不过,IMF也指出,完全放开价格可能导致家庭可支配收入出现大幅下降,特别是对低收入群体,这一问题需要通过合适的举措来加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