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观点评论
  • 5:金融·证券
  • 6:时事
  • 7:上证研究院
  • 8:金融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特别报道
  • A4:特别报道
  • A5:特别报道
  • A6:产业·公司
  • A7:公司调查
  • A8:特别报道
  • A9: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10:信息大全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股金在线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信息披露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私募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对话
  •  
      2008 年 7 月 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审计报告不能漏名单
    生物燃料背后的道德风险
    内控缺失主因
    源于转轨不到位
    炒房客“裸泳”重塑楼市秩序
    四论油价决定房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审计报告不能漏名单
    2008年07月0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姜松
      ⊙姜松

      

      7月4日,审计署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54个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及使用管理情况审计调查结果》。审计显示,部分地区未落实应由地方承担的资金1.22亿元,有5个县的县级政府减少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减幅为13.2%。部分地区存在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问题。

      在这份报告全文中,没有公布违规者的具体名单。

      审计报告从点名制开始,掀起了真正意义上的“审计风暴”。它起到了一系列效果:其一,将违规者公布出来,引发社会的批评和质疑,给违规者造成巨大的压力,促使其努力改进,并且,其改正进展情况也受到公众的密切关注,使得有关部门的拖延之计无法发挥作用。其二,违规名单公布出来后,那些存在同样问题而没有被公布出来的违规者,成为人们揭发检举的对象,这种自发的监督作为,将审计署审计报告作用有效地进行延伸和扩展。

      因此,审计署连续多年坚持的点名制度,为我国的审计监督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当一系列问题大白于天下之时,也是问题加快解决之时。相关违规部委整改的结果,充分了肯定了审计署的工作。如果审计报告突然不再点名,给公众带来的不仅仅是失落感,更是一种监督权的悄然滑落。对普通民众而言,没有点名的审计报告对他们并没有太大意义,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参与其中而只能成为旁观者。

      其实,对于审计报告点名的效果,有关部门也充分肯定。认为点名制的社会影响力大,媒体跟进迅速,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合力,有助于违规问题的整改,从长远来看也有助于审计体制的变革。但是,又认为,这种点名制容易引起被违规者的强烈反弹,并且,点名必须得完整,否则,那些被点名的就会因审计报告点名的不完整而表达不满。鉴于此,审计报告逐渐从公告制部分取代点名制的功能。公告制部分取代点名制的功能,虽然仍然在点名,但效果显然不如点名制,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条件去审计署网站查看详细的报告全文。

      实际上,违规者对被点名的反弹,恰恰是正常的。一方面,应该给予违规者自我辩解的机会,使问题更清晰地展现在公众面前,接受公众的监督。另一方面,审计部门可以通过进一步的阐述,反驳违规者的反弹,给公众提供更翔实的材料。当然,如果审计部门提供的证据有瑕疵,那么,审计部门也应为违规者“平反”,这对于审计部门提供审计水平和质量,同样是一种监督和制约。因此,对于违规者与审计部门的这种互动,公众自然是欢迎的。审计部门没有必要为了减少自己所面临的反弹压力而不再点名。不点名的监督效果将大打折扣。

      我认为,审计报告不仅应该直击问题,还应该直接点出违规者的名单,这种信息的高度公开有利于民众的普遍参与,从而形成一种广泛的监督氛围,而这种监督氛围正是违规者所惧怕的。因为公开违规名单,意味着违规者通过关系遮掩问题的大门被关闭,有关部门只有纠正问题才能给公众一个完整的交待。

      从审计署的职责来看,公布违规者的名单也是其应尽的责任。审计署是接受纳税人的托付,对有关资金的使用及相关部门的运转情况进行监督,它理应向纳税人通报具体的审计结果,而不能仅仅提供一个大致的轮廓。